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法将亲属列入窝藏包庇罪的主体范围,民众面对亲情与法律,很难做出立法者所预期的选择,该条款的应然功效在亲情这个弹性地带成为一种姿态。那么为回应司法实践,须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对该罪主体范围以理性界定。  相似文献   

2.
居振波 《法制与社会》2012,(32):294+298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但是在我国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但是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注,本文试通过一个经典的案例入手,逐步探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含义并结合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和新刑事诉讼送法确定的"亲亲得相隐匿"的作证规则,来探讨在我国当下的法治视野下研究期待可能性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亲亲相隐"与尊重人权:我国刑事政策之理性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刑法第310条的规定,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或者作虚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不管窝藏、包庇者与犯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只要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都要受到刑事制裁.实际上,这样的法律就是对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你的亲属犯罪的时候,你为了维护法的权威和尊严,必须要牺牲亲情.这种规定的合理性需要探讨.本文根据古今中外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结合我国因否认此制度而给现实社会带来的危害,分析了现阶段确立"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亲亲相隐"原则刑事立法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本顺 《法学杂志》2006,27(6):120-122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亲相隐制度,这其实违反了人性与正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亲亲相隐制度有其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还是从我国现状来看,通过立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谢佑平  陈莹 《河北法学》2011,29(12):39-44
"亲亲相隐"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今中外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现行刑法对窝藏、包庇类犯罪的规定中全面舍弃了"亲亲相隐"制度,这有违人之常情,而且也有可能造成人情淡漠。应在立法中对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进行改造,构建出现代"亲亲相隐"制度,从而达到法律和亲情的平衡,避免国家刑罚权与人类亲情的直接、正面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挖掘亲亲相隐制度所隐含的针对刑事法律所具有的现代价值,重构和完善刑事法律,使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更加人性,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封建刑律的一项重要原则,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这种观念于春秋时期萌芽,后为法律所确认运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演变扩充,直至今日为法律所彻底摒弃。本文旨在从刑法史角度介绍该制度的历代发展过程并讨论其对当今刑法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钟燕 《法制与社会》2012,(13):13+24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彰显了法律对亲情及人性的关怀。重构"亲亲相隐"制度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引入"亲亲相隐"的内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于"亲亲相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渗透到诸多领域,然仍需回答亲亲相隐为什么能绵延古今中外,仍需进一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律与人情的关系,为亲亲相隐的入法修直道路.  相似文献   

10.
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法系特色的法律制度,曾为历朝统治者所推崇。随着新中国成立,亲亲相隐作为封建糟粕而被现行刑事法律所摒弃。但这种以人伦亲情为纽带的传统法律制度,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在我国刑事法律中予以重构。本文就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重新构建亲亲相隐制度作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以期裨益于刑事立法与司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亲亲相隐"的规定,我国古代与当代的法律是两种明显的极端--高度肯定与绝对否定.规定诸如"亲亲相隐"之类的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能还法的温柔本色,法治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定"亲亲相隐",实际上是把证明有罪的责任分担在了公民个人身上,这不符合社会契约论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亲亲相隐"制度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亲亲相隐制度自古便有,且传承了几千年,但现在,我国法学领域仍对其持否定态度。事实上,亲亲相隐与现代法制精神并不完全违背,相反缺乏亲亲相隐制度的我国法律,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法律的人性化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缺失亲亲相隐的法律也是对人性的漠视,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亲亲相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渗透到诸多领域,然仍需回答亲亲相隐为什么能绵延古今中外,仍需进一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律与人情的关系,为亲亲相隐的入法修直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是深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法律文化现象,并在国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在当代中国已完全被摒弃.本文指出顺应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重构"亲亲相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立法。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家长制统治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新中国已作为封建糟粕被摒弃。但从现代法治社会的眼光审视,其对社会最基本的人伦血缘关系的承认与关怀,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本文认为研究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亲亲相隐"是我国传统的司法原则,为我国当下的法律制度所摒弃,依我国现行法律,包括犯罪嫌疑人亲属在内的凡是知道案情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作者认为这样的法律规定同一般的社会伦理不相符合,通过对中国与外国"亲亲相隐"制度的考察,及"亲亲相隐"制度产生的根源及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在举国上下提倡和谐社会理念的氛围之下,我国刑事法律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亲亲相隐。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原则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中国古代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家长制的一项法律制度,新中国后却被认为封建糟粕被摒弃。但其对社会最基本的人伦血缘关系的承认与关怀,闪耀着现代法治的理性光芒,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对窝藏、包庇罪的规定较为简单,司法实践中对窝藏、包庇罪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本文从窝藏、包庇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立法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建议,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思想,是传统社会中礼治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定人伦背景及社会实存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指出"亲亲相隐"制度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关怀,符合效益原则,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亲亲相隐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一项道德原则与法律制度。作者通过对亲亲相隐的历史考察 ,分析、探究它的正负价值 ,并基于此 ,提出亲亲相隐在中国的现代化的命题 ,分别从继承我国传统文明 ,吸收、借鉴西方法文化两个方面 ,探讨现代容隐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