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邱曙东 《人民论坛》2023,(7):104-1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结而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书法文化传播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承载着文化、政治、宗教、传承、审美和教化等功能。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推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推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重点克服一些行业不良现象,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相生相伴,是中国文化之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共通性,使其具有"走出去"的独特优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必将对世界文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大月刊》2008,(12):49-52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振兴中华历史新篇章。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特向各级人大代表征集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以讴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4.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经具有社会重视、政策支持和国内外中国书法学习盛行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该文认为,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是要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社会多方共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桐乡市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古镇文化为亮点、农耕文化为基础、名人文化为特色,建设"人文名城"。近年来,桐乡市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古镇文化为亮点、农耕文化为基础、名人文化为特色,构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人文名城",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摄影之乡等荣誉。运河,是桐乡人民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6.
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高敬增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它以毛笔、宣纸、墨汁为书写工具,以线条组合为表现手段,以汉字的涵义和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为表现内容。它是象征性与抽象性熔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优良传统、伦...  相似文献   

7.
今春3月应台湾东湖小学校长简先生邀请,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代表团一行四人,怀着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访问了台湾。在台期间,举办了台湾、内蒙古、韩国三地书法绘画展,内蒙古通辽市的明仁小学和台湾台北东湖小学版画交流及三地迎春书法挥毫活动。内蒙古民族艺术代表团40幅书法绘画,深深地打动了台湾的同行们,他们赞叹道:想不到蒙古人不仅会骑马射箭,还会书法绘画。浓浓草原情,使台湾书法、绘画同行们决定8月份组团访问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台湾@张文秀@王永新  相似文献   

8.
谷翠峰,1977年生于辽宁瓦房店,书法艺术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于欧阳中石教授和叶培贵教授。现为大连大学美术学院专业书法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大连市青年书学研究会理事,  相似文献   

9.
盛敦荣 《中国发展》2013,13(3):38-4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内生动力.书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认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的社会功能,开展书法教育,将大大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加强书法教育,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文认为,书法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书法教育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创新活动载体中提升书法教育成效;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促进世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苏士澍 《中国发展》2012,12(1):76-78
该文阐述了重视书法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其素质。并提出,书法不等于写字。仅仅写好字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书法家;饱读诗文、博览群书,文化修养极高、又能写好字的人,才能成为好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战略选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希谦 《思想战线》2000,26(1):66-70
在中外思想史上,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往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先秦思想家阐释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黑格尔所阐释的西方古典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主要特征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区别,这导致中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对时间范畴及事物变化过程理解的差异,致使中西方古代科学家们采撷的智慧之果亦有所不同.如果摈弃思想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发掘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并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和规约文化发展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文化体制改革也将伴随我国改革全过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引领先进文化进路,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是我们党当仁不让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惠林 《思想战线》2004,30(3):89-91
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重建我国文化外贸的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改革我国的文化贸易体制。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战略意义上的文化赶超,离开了这一比较优势绝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文化自觉的本质反映。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只有通过加强文化自觉,积极建设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这既是黄楠森先生晚午开拓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又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先生的主要文化哲学思想.包括文化的本质、古今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等内容。黄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桂海论丛》2003,19(3):88-90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的趋向。在这种文化全球化过程中 ,存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面临着边缘化状态。本文从文化全球化这一背景入手 ,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农民心理文化惯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东 《桂海论丛》2008,24(1):79-82
文章以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农民身心图式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日常习俗等心理文化因素展开哲学探寻,具体分析我国农民文化惯习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现代化农民心理文化惯习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宗晓莲 《思想战线》2001,27(6):47-49
近40年来,西方旅游人类学显现出两大主要研究流派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和对旅游的文化符号内涵的探索,它们分别以纳什和格拉伯恩为代表.他们对于旅游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及怎样研究旅游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进一步剖析双方的思想分歧,可以加深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倾向和研究思路的了解,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