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帅 《学理论》2012,(29):4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学术见解。但我国哲学教科书似乎对此吸纳不够,以至于某些观点显得陈旧和滞后。现对此发表一点议论,求教于哲学大家。一、“类本质”是什么地位的本质?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自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早有定论,就是劳动。这是人类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就此止步。考虑到人是现实的人,人总存在于一定的社…  相似文献   

3.
李云 《理论导刊》2002,(11):48-50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内涵。人的存在是“类”存在,因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人的“类”存在是实践存在方式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类”本质也就成为实践方式的内在特征和价值取向。“类”本质思想的确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理论根据,同时它也是现时代人们追求普世价值、呼唤普世伦理、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的要求在哲学观念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关于认识的本质问题,学术界观点各异。有的认为反映论已经过时。我认为,如果从经典作家认识论的全部内容来审视反映论,便可确认反映论是对认识本质的高度概括和合理抽象,是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在观念上、理论上把握认识对象的最高形式。本文试图通过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论述对反映论作出合乎其本意的合理解释,从认识的全过程阐释它的丰富内容,从而具体地确定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胡伟 《学理论》2011,(14):41-42
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浩波 《理论导刊》2007,30(3):35-38
人是创造和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文明反过来也造就和促进着人的发展。共时态上人的个体、群体和类的三重存在在历时态上所凸现的不同侧重点恰恰说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与发展。而文明的创造过程既是人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文明的演进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论个体认识发生的双重本质高贵宾个体认识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自有哲学之日起,各色认识论专家们便进行着不倦的不同层级的探索,这为我们真正揭示个体认识发生的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对个体主体(主要是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讨论述要鲍刚毅1992年邓小平同志巡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发表以后,社会主义革质问题就成为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1993年以来学术界的讨论概述如下。一、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形矿'这一范畴与社会主义本质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在文本依据相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研究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对此,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的原著中选取论述来进行理解和解释,马克思是怎么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以下综述全面综合整理了1998-2012年来所发表的关于实践人本观研究的著作、学位论文及期刊等多方面文献资料,并且利用数字图书系统,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性文献检索系统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此研究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本质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朱漪近来笔者认真阅读了许多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文章,启发很大。笔者发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不仅在观点上有分歧,而且看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也有所差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个性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自觉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发展相一致的异质性范畴,具有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特征。道德个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意识到这种差别之后自觉按照类本质要求去生活的具体体现。道德个性的形成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道德个性的现实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本真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追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应然目标,进而在新的社会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建红 《学理论》2009,(25):8-10
当前中国法学界关于法本质的各种理论大致可归结为两类:一类就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论;另一类是科学主义法本质论。这两类法本质论都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必然会有害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本质是历史主义的,即法是由专门机构保证实施的人类共识性的正当社会秩序,它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种新的法本质论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历来都是一个人们尤其是哲学家们不断追问探索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作了各种界定。他们立足于人是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的自然区别,而且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人的本质。这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15.
论青年本质     
如何认识青年的本质,这个问题影响着对待青年的态度和评价标准。而青年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是,上述人的本质的定义只是规定了所有人的本质的共同根源,而并不是所有人的本质的共同内  相似文献   

16.
政党纯洁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政党纯洁的本质是实现政党外在状态与内在属性的动态契合;政党纯洁对于永葆政党政治本色、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政党纯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研究政党纯洁的本质、作用与实现基本理论问题,对于目前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略论人的本质的塑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历来是中外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但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并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了旧哲学对 人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人的本质观,实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上的一场革命。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对于在新的时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四有 ”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之前,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从人性角度探讨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种 天生的固有的自然属性。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四心”…  相似文献   

18.
人是费尔巴哈全部哲学的基础,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人本学,他的“新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①。他从类存在物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广泛地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并逻辑地构成了他的人学体系。1  费尔巴哈认为对人的认识必须从认识那些为人所特有的差别性出发,这是他认识人的根本方法。“如果你从人身上除去他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向我证…  相似文献   

19.
青年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本质的研究不是一(?)新问题,但随着对青年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特别关注。目前,这个问题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种观点。下面,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青年本质的基本前提研究青年本质有几个基本问题是要弄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领导权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文化领导权的本质是使民众认同和接受政党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对于增强党的团结和确立社会价值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实现文化领导权需要政党的高度重视、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化领导权本质、作用与实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