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回顾,特别是对中国的深入研究,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理论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与时俱进等方面得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段玉恩 《工会论坛》2004,10(2):104-105
马克思生前根本就没有正式地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或者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请不要误解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析许全兴马克思在晚年提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报刊。杂志和书籍中不时见到的一种说法。有的论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设想不限于俄国,而且包括东方社会。更有论者认为,马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源于他们对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以俄国为典型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这就是我国理论界所研究的著名的“跨越论”。目前理论界对“跨越论”研究最多的是跨越的动因、跨越的含义、该不该跨越、能不能跨越、到底马克思是否提出了“跨越论” ,如此等等。当然 ,这些研究都是必要的 ,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跨越论”的实质是能不能和怎样走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初稿和三稿中写道“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此他打了一个比喻.原意是指俄国不经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苦难阶段。学界将其误读成“跨越卡夫丁峡谷”,并用于解读俄国和中国的革命过程,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有从现实寻找理论依据的错误倾向,我们应当坚持学术研究独立性,回归马克思原著原意,避免曲解、附会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跨越卡夫T峡谷”没有直接的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不需要生造出的所谓“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来支持。  相似文献   

6.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针对俄国提出的一个设想。在本世纪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是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这一实践使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预言在中国变成了现实。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必须解决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这一跨越卡夫丁峡谷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从而为中国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使这一理论变成了实践。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正确把握“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探讨苏联解体的成败得失,对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沙皇俄国已经成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严重障碍,俄国民粹派就俄国发展前途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的过程中,对俄国乃至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提出了诸如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新见解,为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开拓和探讨的一个领域 ,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学笔记》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和“菲尔笔记”以及俄国问题通信中。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绝不是仅仅提出了一个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发展规律这样深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上 ,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特点。具体来讲 :首先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辩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初 ,由于当时的急迫任务是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因而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得要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夹谷”的设想。这一设想,突破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初定模式,第一次探索了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新拓展,为东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走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以新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特别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对唯物史观的误读,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科学性、当代性。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理论.伴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理论界对如何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上.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尊重马克思的原意,也要尊重实践,与实践逻辑保持一致是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热潮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币日趋明显,一系列伴随的问题和困惑正迎面而来,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指导和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对于全球化,深入理解而不是简单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十分关键。全球化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之间的关系将迎刃而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发展路径和疑惑将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以“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存在论,为马克思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了根据,并由此划清了与近代法哲学之间、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在社会存在论基础上,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如何总结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相关范畴,不能认为是对历史事实和经典作家理论思想的科学概括和严谨归纳,对此理应提出质疑。一些“东方学”学者所提出的问题多半是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前理论家最重要的使命,不是独出心裁地构筑什么“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而是深刻总结“十月革命”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后发展国家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还要以社会公正发展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学说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变革理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终极关怀”。只有社会公正发展,人才能有一个真正发展的社会条件;反过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又能推进社会公正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产权理论包含丰富的内容,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对它进行科学的认识,以增强其实践性、适应我国当前产权改革的需要。理论界对马克思产权理论存在一些误读,明确对待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态度非常重要,这关系到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性和我国产权改革的实效性。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领域之外,农村产权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改革、劳动力产权保护等领域都需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