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厂是一间生产名牌产品的中型企业单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全厂总人数已达一千四百名左右,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约占全厂职工总数50%,分布在生产第一线的青工占青年总数约80%。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中心全面铺开,我厂也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最近,我们对全厂青工进行了摸查,初步地了解到我厂青工在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企业共青团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工“四有”教育的深入和扎实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双文明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及未来。我公司28岁以下的青工二万二千多名,35岁以下的青工二万八千多名,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最大限度地调动这支生力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改革的深化,发挥其应有的作  相似文献   

3.
正福州车辆段现有职工人数1239人,其中35岁以下青工475人(含退伍军人98名)。青年职工中本科学历37名,专科学历322名,高中学历7名,中专学历106名,初中学历2名。近年来,段里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生产岗位需求,将所有青工基本分配到一线生产岗位或者在一线生产班组跟班学习锻炼。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针对少数青工责任意识淡薄,劳动纪律松弛,满足于"不求有功但  相似文献   

4.
共青团中央推出实施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新举措——到2000年引导扶持培养2000名青年兴业领头人,帮助10万名下岗青工再就业  相似文献   

5.
商业贿赂犯罪大量表现为单位犯罪。我国单位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存在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涉公贿赂犯罪界限不清、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涉公贿赂犯罪刑罚不平衡、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自然人贿赂犯罪立法不平衡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立法者对公法益和私法益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单位犯罪的认识不足,应通过刑法修正案完善这方面立法。  相似文献   

6.
王弘宁 《求索》2011,(8):139-141
单位犯罪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刑法》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但对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标准很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认定单位犯罪时出现诸多不便。本文以单位犯罪主体特征为衡量标准认为:首先,国家机关和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其次,普通合伙企业应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再次,单位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承包单位、筹建中的单位是否具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在单位犯罪以后合并、分立、解散或被撤销的情形,应追究原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单位犯罪立法起步较晚,司法实践中处理单位犯罪案件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步增多的。由于单位犯罪在犯罪主体、承担责任主体上有其特殊性,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主体等许多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尤其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成为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对单位犯罪的主体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修定后的刑法在总则中对单位犯罪作了科学的界定,在分则上对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作了列举.但是由于总则条文简化、法条的容量有限,导致司法人员对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发生不同的司法区域在认定单位犯罪上得出相差悬殊乃至于完全不同的结果.文章依据以往对单位犯罪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从单位犯罪的概念及构成方面论证了如何认定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的危害日益严重,刑事立法采取相应的步骤。理论界关于“法人说”和“单位说”的争论,加深了对单位犯罪的科学理解和认识。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科学、准确的规定。单位犯罪不仅具备犯罪的共同特征,而且也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总则第30条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第31条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分则中规定单位可以构成的犯罪多达120余种,涉及近100个条文。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单位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结合我国的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范围的一些分歧谈一些看法。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是,关于其中的各类主体在一些具体或特殊情况下能否成为犯罪主体,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1 单位的内部组织或分支机构能…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单位犯罪呈高发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性是产生单位犯罪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诱发单位犯罪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促使单位犯罪的直接动因。目前单位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有:现阶段政策法规上的漏洞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转轨时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暂时失范的状态造成民众对单位犯罪态度疲软,政法部门对单位犯罪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发生同权力之间存在一种联系,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智能(?)犯罪,单位犯罪是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之间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单位(法人)刑事责任是功利主义的产物,是立法者选择"通过强化企业自身责任来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结果。在单位犯罪中,单位整体刑事责任的承认并不是否认和减轻单位成员的自然人刑事责任,而是与自然人刑事责任相分离的独立刑事责任,其更多的是对自然人刑事责任的补充。我国现行单位犯罪立法未能明确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的行为主体地位、也未能统一单位犯罪中个人刑事责任的配置原则,导致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中个人刑事责任适用问题上的偏差,偏离了单位犯罪的立法宗旨,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法律特征有: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依法应受惩罚性,犯罪的主体是单位。确认单位犯罪的条件有:单位犯罪是单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单位犯罪的实施者是作为单位整体构成要素的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实行两罚制,也可实行单罚制。  相似文献   

14.
认定非法集资单位犯罪要从具体罪名的构成要件、单位主体资格、单位意志、单位行为、单位利益五个方面要件进行判断,“以单位名义”不是单位犯罪的要件之一.利益归属单位是认定非法集资单位犯罪的关键.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交织时,要分别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5.
王朝春 《公安研究》2006,143(9):47-52
针对司法实践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资格中的疑难问题,即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特殊情况下的单位犯罪主体、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等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单位犯罪实际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受刑主体。  相似文献   

16.
单位犯罪是在自然人犯罪之外,根据刑法规定,由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在实务工作中,单位犯罪常常成为很多经济案件的争议焦点,甚至成为罪与非罪的争议焦点。理论和实务界对单位犯罪也常常产生不同认识。因此,厘清单位犯罪争议的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和应对,对于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单位犯罪,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刑事诉讼法对单位犯罪未规定具体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程序,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处理的混乱。设立独立的诉讼代表人,是在刑事诉讼中公正、合法地查处单位犯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在于犯罪主体是单位。单位作为我国刑法的法律用语,与法人不同,单位是经法律确认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单位的社会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社会主体,其哲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内部结构上,单位犯罪中相关自然人的行为在主体、行为和罪过等犯罪构成要件上均具有二重性,这是界定单位犯罪和对单位犯罪实施双罚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英  崔梦玲 《前沿》2004,(1):137-139
我国刑事立法并没有平息有关单位犯罪的理论纷争。本文在辨证看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 :以单位犯罪主体的复合性、主观罪过的多样性、客观表现的整体性和严格的法定性等特征为依据 ,对单位犯罪的概念进行探讨 ;以及应如何完善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单位犯罪大量存在,危害严重。单位犯罪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也存在于其他领域;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是单位利益和社会利益严重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远比自然人单个犯罪要大得多。我国应全面设计《单位犯罪处罚法》,科学、有效地实行"双罚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刑事政策,实现对单位犯罪的有效整治和主动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