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和解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作为一项刑事替代性司法模式,刑事和解是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理念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体现,无疑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和整个刑事法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从利益、权利保障、诉讼权力与诉讼权利、刑罚的宽严相济及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运作等方面对刑事和解所蕴含的平衡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可以分为一元社会和二元社会。一元社会的国家治安管理主体与社会治安防控组织的区分只是形式上的,社会治安防控组织的职能即国家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能。二元社会的治安主体是建立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分立的基础之上的,国家治安管理主体与社会治安防控组织分离、分立的主体构成模式。二元模式的国家治安管理主体与社会治安防控组织应当建立在政府与市场、民主与权威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发挥每一治安主体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和谐社会语境的合理选择,关键就在于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平.以往的刑事政策由于存在重打击、轻保护的倾向,将一些可以挽救的对象推到了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在明确宽严相济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须重新界定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论内涵,并在宽严相济政策的指导下对现行刑事制度有意识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已初步具备了公民意识发展的土壤,青年志愿者行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青年公民意识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政治保障.这些都为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本质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利益与法、国家的关系及人的解放及自由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理想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系国家出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量."一日行窃、终身是喊"的前科终身制度不利于促进行为人的积极再改造.前科消灭制度作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制度,对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具有积极意义,有必要加以借鉴和应用.建立前科消灭制度,不仅有利于激励有前科的行为人积极改造,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刑事政策,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主要机关,必须将这一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化。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有助于监狱工作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快监狱体制改革步伐,在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和社区矫正等行刑活动中充分履行职能,科学认识罪犯,文明公正执法,实现行刑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和最优化,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为当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长期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时代的高度一体、工业时代的二元分离,再到信息时代的双向互动三个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演变,对于新时代处理政党、政府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解决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现实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为政府权力的行使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构成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冲破了几千年来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造成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立,为我们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建立宪政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一脉相承而又有所突破。做出这样一种选择有其内在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可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对"惩办和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