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明文化与语言互动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汉语成语的分析,阐述“和谐观”的重要性。为了梳理论证思路,我们从中华民族道德体系几个重要因素入手,旨在凸现“和谐观”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首先,“和谐观”来源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中庸”是“和谐观”的根源,然后,“和谐观”直接与“仁”、“礼”、“义”三者相关。最后,我们试图探讨“和谐观”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挖掘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系观是人们对国际体系结构、属性及其主要矛盾等问题的主观反映,是政党和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诉求。在90年光辉历史进程中,随着国际体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体系观经历了“中间地带”——“三个世界”——“东西南北”——“和谐世界”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大正时期著名的批判思想家长谷川如是闲写于1921年-1923年的中国游记《看过中国归来的男子的话》为主要的分析文本,通过阐释其文中“自我”与“他者”关照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重新检讨和评价其对中国的国家形成能力持否定态度,却又对中国社会的自治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的中国观,力图为学界考察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最近十几年来,“素质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及,人们希望以此来解决日益盛行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并保证教育朝着它应有的正确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曾被许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提及,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成功地运用,而后被世人所沿用.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拉伯雷.他们运用素质教育,成功地铸造出了他们的理想完人“君子”和“巨人”.本文将从孔子的《论语》和拉伯雷的《巨人传》的文本出发,介绍孔子和拉伯雷的“素质教育”观,并试从其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略作比较,以揭示“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模式,希望给崇尚“素质教育”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1990年10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以下简称《方针》)。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问世,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苏联经济体制根本改革迈出的决定性一步”,“标志着苏联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观将《方针》的产生背景、出台经过、基本内容、各界反应以及实施前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倡议。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和谐世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 序 “画品”为根据绘画优劣划分出具体评价标准的等级。对中国绘画进行评论的固有方式,其特点为将绘画的精神和画家的风格联系起来划分等级,进行评价。 历代画品大都援用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依其价值体系本源,多以“六法”为出发点。 本文以根据“六法”进行品评《古画品录》及提出品评观点的《历代名画记》为主,论述品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阐述品评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同时还将有关儒家造型观的中国绘画品评观,与西欧美术品评和韩国绘画品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歌德在精神上接近"和谐"这一西方思想财富。在温克尔曼的影响下,他倡导通过艺术重新恢复古希腊社会中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其和谐观既受古希腊和谐理念的影响,又与他接受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密切相关。歌德在德国现代批判哲学启发下的整体论思想与对立观丰富了其和谐观。  相似文献   

11.
陈岭 《东南亚研究》2021,(1):130-151
近代中国开始向现代国家转型,国家目标也随之“外倾”,国人对“南洋”的认知与关注,既基于“到南洋去”的向外发展诉求,也跟华侨在南洋的移民事业及其被殖民的命运有关,由此形成的南洋观可视为华侨观的外显,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中国本位意识,背后更离不开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南洋书写与南洋观塑造的努力.“华侨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大学堪称代表,其以独具特色的南洋、华侨研究努力形塑国人的南洋观:一方面,关注南洋华侨的现实命运,具有强烈的反殖诉求;另一方面,尝试建构本土化的“殖民”话语,为国人向南洋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以“反殖”与“殖民”话语建构为中心的观念阐释体系,看似矛盾对立却相反相成,尤其“殖民”南洋的话语建构与西方“殖民”南洋的观念迥异,颇可反映国人南洋观塑造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文人佐藤春夫随着人生阅历、艺术体验的加深,他对个体生命的颓废性越挖越深,将目光转向日本传统美学“风流”一词的内涵阐释。他站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度,在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照下,将唯关的趣味与颓废的情绪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日本人的“风流”观。本文试图就佐藤春夫的《“风流”论》进行阐述,并结合他的论述具体解析“风流”一词在日本文学、美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  相似文献   

13.
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的财政约束与改革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目前欧元区整体财政经济状况的恶化 ,稳定与增长的矛盾凸现出来。《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的财政约束条款引发了诸多争议。围绕如何评价《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财政规则设计和实施效果 ,欧盟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否定论、改革论和内部调整论。本文首先评述《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财政纪律 ,重点阐述赞成对《稳定与增长公约》进行改革的观点 ;然后回顾欧盟官方对《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进行的一系列“强化”、“优化”和“弱化”改革 ;最后对欧盟学术界关于如何改革《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理论观点和改革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付博 《当代韩国》2022,(2):101-116
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一定的保守性与滞后性,带有后殖民主义和冷战思维的双重印记。在这种语境之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再现的《丛林万里》、《超级中国》与《中国常识》在对韩国社会的中国认知进行解构与重建方面便有着特殊意义。2013年出版的《丛林万里》与2015年亮相的《超级中国》体现了一种“经济靶向”的认知模式,迎合了韩国社会“经济第一”的思潮,客观上缩小了中国发展的内涵。相较之下,2020年问世的《中国常识》则凸显了一种“鸟瞰中国”的意图,力图对中国进行客观性全景再现。受西方思想与舆论的影响,《丛林万里》、《超级中国》与《中国常识》均在不同程度上误读了中国,但整体上体现了韩国社会的中国认知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16.
周峰 《当代韩国》2004,(4):30-33
论金世宗时期的金丽关系@周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①参见魏志江:2001年“女真与高丽曷懒甸之战考略”,《辽金与高丽关系考》,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② 参见魏志江:2001年“十二世纪初金国与高丽的外交”,《辽金与高丽关系考》,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③ 《金史》卷129“张仲轲传”。 ④《高丽史》卷18“毅宗二”。 ⑤《金史》卷61“交聘表中”。 ⑥《高丽史》卷18“毅宗二”。 ⑦《高丽史》卷18“毅宗二。” ⑧ 《高丽史》卷18“毅宗二”。 ⑨《高丽史》卷19“毅宗三”。 …  相似文献   

17.
吉田茂是当代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战后曾先后5次组阁,执掌政权达7年之久,被认为是战后日本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生前著有《十年回忆》、《激荡的百年史》等书。他的亲英美思想及其他制定和推行的“向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对其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外交政策中仍然还带有吉田茂外交路线的痕迹。虽然战后日本的“向美一边倒”外交政策,客观上是由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及其冷战政策造成的,但从主观上讲,这与吉田茂的外交观不能不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际电影交流公司决定购买一批苏联影片作商业性放映,为此,我们去了美国。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在美国十四个城市放映了十一部苏联影片,其中有《画家妻子的肖像》、《来得容易去得快》、《起飞》、《狂欢节》、《技师加弗里洛夫的爱妻》、《传卫》、等。两年前曾在纽约试验性地放映了苏联影片《奥勃洛莫夫》、结果立即需要了一百部拷贝。其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金像奖,得到了更多的观  相似文献   

19.
一 绪 论 墨子的《非乐》与荀子的《乐论》是战国时期对儒家和墨家的音乐理论阐述得最具体的文献资料。 荀子的《乐论》是一部将儒家的音乐思想进行理论化、体系化的文献,他的《乐论》阐述了先秦时期儒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对音乐持有的观点;而墨子的《非乐》则对儒家音乐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中日韩互动博弈的重要场所,三国对海洋的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着其各自的海洋实践活动。二战结束后,中日韩三国均发展出了契合本国国情的综合海权观,“全方位海洋”“海国身份”“综合海洋力”的共存及其实践形式的联动,共同助推三国海权观以相似路径实现纵向延展与横向拓宽。受体系、区域以及单元三重维度下多元因素的驱动,中日韩综合海权观的趋同动力不断聚合,但海权实践目标、手段与方式的差异也成为三国综合海权观进一步趋同的制约因素。受此影响,未来中日韩海权实践将呈现出“协调与合作”和“龃龉与纷争”并存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