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李涛 《八桂侨刊》2018,(2):28-35
自华人移居美国开始,当地白人排斥华人的活动不断发生。随着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排华氛围的高涨,旧金山华埠逐渐成为排华运动的主要目标。旧金山工人党分别于1876年、1877年发动了对华埠的破坏活动,旧金山政府及加州议会也分别出台了排斥华埠的法令法规。华人面对这些排斥活动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会馆组织的领导下防御暴徒的破坏,使华埠避免被毁。在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鼓励下,华人积极抵抗排斥法令,运用法律武器抗争,并取得了胜利,维护了自身利益。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华人开始由原来的忍受排斥转变为积极抗争,并寻求清政府外交人员的帮助来保护华埠,心态发生了变化。同时华埠也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社会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已成为广大公民争取自身权益,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管道。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形成有其制度根源,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为广大的海外华人及少数族裔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在争取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这就要求少数族裔除了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争取权益外,更要积极培育及鼓励本族群的参政热情,提升本族群的政治话语权,或与国内其他少数族裔形成合力,以形成具有实质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自苏哈托下台以来,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挖掘整理出版了许多资料集与纪念文章,撰写出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取得了一批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印尼华人的研究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现存的难得的珍贵资料不易长久保存、当年印尼重大事件变迁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多数年事已高,以及研究经费有限等问题,造成研究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凡维公 《创造》2003,(8):53-53
云南国际华人总会,简称国际华人总会或华人总会。1993年成立以来,兴办了国际华人实业总公司等13家公司和3厂、一圆、一基地;成立了中国南方大学等3校、3院、3所、3社、9中心和10个专业委员会;组建了昆明中华公共事业社等3社、3艺术团和一报、三刊、一文库;创建了占地五万六千余亩、投资一百亿的“金山项目”既国际华人高等学府开发区;并在国内外设立了23家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到1997年末,已发展个人会员、理事会员和团体(单位)会员计五万六千七百余人。从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华人总会注册登记的内容可以确信,中国的社团组织,具有很大的活…  相似文献   

5.
阿根廷的华人社团长期以来有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其实践方式及背后机理值得关注。以阿根廷华人超市公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旅阿华人在社会治安、政府管治等方面面临的生存环境欠佳,通过社团汇集力量展开政治参与则有利于改变情形。华人社团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两大主题:反对歧视华人和保障旅阿华人安全权益;实现方式包括非制度化的接触、交涉和谈判;政治参与能取得成果基于超市华商对物价的重要影响力,因为物价问题关乎阿根廷的社会稳定和选举结果;而其影响力则来自同乡网络的效率优势、市场占领的规模优势以及闽籍华人的团结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华侨华人社团在拓展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中正日益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为例,探讨华侨华人社团在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了较为全面、丰富的中国农民工形象,尤其采取特定的叙事策略着重突出其"幸福"形象,以积极回应国际舆论、服务对外宣传目的。本质上《中国日报》的农民工报道是对国内不同属性媒体报道的贯通与综合,农民工仍然是沉默的被代言群体、并作为新闻背景存在。后续传播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切实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出租屋管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出租屋管理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在于出租屋基础资料登记不详实、不准确,造成嫌疑人利用出租屋落脚藏身,带来各种治安隐患和问题。破解出租屋登记难问题,要从厘清观念思路、抓住关键因素、创新方式方法、完善考核机制、加强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儿童在国外知觉到的歧视较为明显,这在年龄较小、国外居住时间较短和第三代华侨华人儿童身上表现尤其突出;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较好,儿童的年龄较大、国外居住时间较长,其文化适应得就越好;歧视知觉、文化适应与华侨华人儿童的性别、出生地无关;华裔儿童在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上没有比华侨儿童表现得更好;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负相关,个体知觉到的歧视越强,文化适应性越差。各方应积极关注华侨华人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和消除歧视,提升该群体的文化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0.
怎样密切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怎样在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陕西省白河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积极探索。2012年初,他们制定了《白河县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确定每月15日为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日,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会说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也广泛使用祖籍方言或地方方言。华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有多种语言群,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或其他语言群。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活动中与不同语言群不时接触,在多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他们在谈话中往往不经意地混杂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粤语和华语的闲聊谈话中,混用英语和马来语的情况相当明显。华人说华语和粤语时混用其他语言不无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和适当的对等译词、其次是受谈话者的角色与双方关系、或是特别的话题所影响、说话者需要强调澄清某要点、说话者的表达习惯以及为了凸显说话群体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12.
对曼德勒市华文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班及曼德勒市、东枝市、腊戌市函授班共151名缅甸华人学员的调查发现:缅甸华人在情感亲近度方面,汉语方言、汉语普通话比缅语的认同度更高;使用频率方面,除“学校”“娱乐”场合外,其他场合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使用频率都比缅语高;同时,其华人、华裔身份的认同度也较高。这种一致较高的认可度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因素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传承等都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开展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收藏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图书馆民间文献收集途径主要是广东、福建等地的文物市场,加强纸质文物的特殊保护、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揭示是做好收藏与利用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跨国移民将原居国宗教文化带入移居地,带往世界各地。被视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汉传佛教亦随着华人向外迁移而流播海外。当前全球化时代,汉传佛教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会馆宗教模式犹存,新兴传播模式以华人移民社群与国际化僧团联盟为标志,移民社群被纳入佛教全球化战略。从中国文化入手,通过扎根当地,实现佛教全球化目标,即为组织化——中国化——本土化三面向的全球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汉传佛教试图摆脱移民族群宗教标签转向全球性宗教。  相似文献   

15.
斜杠青年(主副职不相关)面对专业差距和职业规制对身份认同的冲击,为了持续获得斜杠身份赋予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满足,他们创造优势、赋能副职发展、发挥职业主体性,建构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身份、塑造非职业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加强副职身份认同。研究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发现他们将多重职业身份的建构视为个体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为斜杠青年的出现及演变提供了多方位分析角度,找出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中的困境与冲突,启发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口述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民族志与田野调查密切相关。口述民族志以报道人叙述为依据,通过报道人细致地过往回忆,将华侨华人迁徙历程、日常生活、社会事件进行历史还原,与过往的历史形成比对,或可达到“口述翻案”的效果。文章基于在斯里兰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感”所要求的“人”“时”“景”为三大要素进行提前准备,访谈人的问题提纲围绕个人与家族生命史、时间与空间为两大维度进行提问,继而通过“厘字辈”“画系谱”和“写文化”,反思华侨华人研究中民族志方法与实践,以盼能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7.
华人文艺团体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移民在美国构筑和维系族群文化生活及娱乐天地的集中体现。早期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华人移民自踏上美国国土,就搭起具有广府乡土特色的粤剧戏台,并组建起粤剧社自娱自乐。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粤剧社都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主要文艺团体,有不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美国新移民法的通过实施,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及中美建交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赴美华人移民数量迅猛增长,其中有不少是文艺人才。以他们为主导,更具现代气息的各类华人文艺团体纷纷成立,其中具有大众普及特色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合唱团。这些华人文艺团体发挥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族群文化空间,凝聚美国华社群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与祖籍国同行密切往来,构建起跨国界的文化共同体。它们不仅在美国土生华裔青少年中间传延文化星星之火,而且积极向当地社会展现中华音乐,搭建起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运动与社运组织既存在理论上的必然联系,又有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我国台湾地区,以环境运动为发轫而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从中产生的社运组织在运动后转型为民间组织,形成台湾独特的民间组织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9.
曾义 《前沿》2014,(19):218-221
民族文化、民族身份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都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从内在因素来看,我国任何少数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碰撞融合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容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石,今天要缩小文化差异,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需要自身优化和调整,民族身份过渡到国家公民身份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化素质,为此现行的制度与政策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丽江洞经音乐的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被建构、表述,其背后是国家、文化精英、族群民众、西方等不同社会力量的权力实践的结果,隐喻着在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作用下社会关系不断地刷新、书写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反思,有利于"还原"族群艺术被不同权力话语所遮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这也是深入理解、阐释族群艺术的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