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权威部门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资产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溢价配股或增发直接给股东带来净资产增值收益、股权分裂也强化了股权融资的偏好、信息传递机制失灵、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另外指出了偏好股权融资的影响及对策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扭曲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对策主要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早日实现股票全流通。  相似文献   

2.
彭莉 《求索》2010,(2):18-20
国内大量学者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而公司绩效通过股东行为影响股权结构的研究罕见。本文利用2006—2008年175个大宗股权增、减持数据,对股东大宗增、减持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业绩较好、股权集中度较低、中央国资委为终极控制人以及较大规模公司的股东倾向于增持;盈利能力差、民营、省级政府控制公司及小规模公司更多地被减持。公司绩效及原有股权结构通过股东大宗增、减持行为影响股权集中度及构成,这说明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内生性特点更显著,有益于控制权市场的培育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婕 《湖湘论坛》2006,19(3):52-5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践的啄食顺序理论存在明显冲突。企业改制前资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成本;上市公司股权债券市场的不发达使股权融资缺少替代方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分裂等,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过大是妨碍各种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主要原因。由于股权分置和公司治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侵蚀上市公司利益,损害其他股东权益;而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以及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政府行为,又加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引起市场低迷。控制市场“圈钱”行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上市公司资源配置,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培育和监管,确保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是防范我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股权分置□司法部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而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又占非流通股份的74%。为什么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问题产生于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当时证券市场具有试…  相似文献   

6.
法律制度、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国法律制度对投资者保护的差异。当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较弱时,由于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放弃控制权带来的私人利益,投资者会尽可能想办法集中所有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集中所有权是对投资者保护弱化的适应性反应。如果法律制度对股东权益保护较好,则该国就可能有一个较发达的股票市场,企业股权融资比例就可能相应较高;如果法律制度对债权人保护较好,则该国债券市场就可能发展得较好,银行的债权投资行为就会得到鼓励,企业债务融资的比例就可能比较高;当外部股东和债权人都缺乏保护时,企业就只能依靠家族成员进行融资。在转轨经济体中,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缺失。因此,推进法律改革以加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是提高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股权分置是指 A 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已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制建设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深化股份制企业的改革,有利于规范国有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股份制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采掘、电力和煤气行业的40家及批发、零售贸易业,电子信息产业的9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在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剔除之后,对它们2003年至2005年三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业特征条件下,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竞争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相对集中,且有若干个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在垄断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则是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无论是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或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应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实证结果为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利益割裂的问题。这一改革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改革的效果并没有理论预期的那么乐观。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投资者利益格局产生变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可能面临更多样化和隐性化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议,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加强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此来进一步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欧阳卓平 《求索》2013,(11):31-33
为考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其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内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2010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时,上市公司业绩更好,但这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求索》2012,(11):38-40,85
利用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散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股权较为分散或股权较为集中的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着经理人和股东、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双重代理问题;股权高度集中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揭示其一般规律,有助于监管层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运作机制绩效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国2004年全部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都对上市公司治理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职责、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监督和约束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维护公司整体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建立起科学严格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合理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定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会健康、迅速发展,将会受到上市公司和股东的欢迎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从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及公司治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债务杠杆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较低,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没有达到一致,中国管理层持股的壁垒效应较为突出。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层在公司的地位更加强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为了减少外部监管以及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层会降低公司的债务杠杆。但是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内部的有效监管可以减缓这种管理层持股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壁垒效应,因此,上市公司的高水平治理对管理层有监督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及公司治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债务杠杆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较低,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没有达到一致,中国管理层持股的壁垒效应较为突出。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层在公司的地位更加强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为了减少外部监管以及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层会降低公司的债务杠杆。但是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内部的有效监管可以减缓这种管理层持股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壁垒效应,因此,上市公司的高水平治理对管理层有监督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起中国股市启动的声势浩大的股权分置改革运动,让法人股在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了近乎统一的每10股送3股的标准对价后摇身一变成了限售流通股。限售流通股股东按照所持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是否超过5%作为区分,  相似文献   

17.
论股权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共同治理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效益低下主要是治理机制的问题,是国家股或法人股股东“一股独大”下的多层次间接代理所造成的,即使在股权全流通下这一代理关系所造成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有效改造影响治理机制的间接代理关系、加强对代理链条各环节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作用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芹 《前沿》2009,(2):63-67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回顾,本文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作用可以从公司治理、市场表现和经营业绩三个方面探讨。本文采用2003年至2005年的数据,分别探讨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这三方面的作用。结论表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有一定影响,但对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的作用仍非常微弱。我国机构投资者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与交流》2004,(3):40-40
在我国股份公司制度初始设计中,为了保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设置了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私人持有的流通股不能超过25%,以保证国有股权控股地位。截止2003年6月30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到63%,国有股为40%。这一制度设计是区别我国与国外一般意义上股份制的根本特征,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我国股份公司制度设计的内在产权悖论,即要以公有股权为主导,必然产生侵蚀中小股东利益,导致制度低效率;而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必须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也必定要求改变以公有股份为主导的制度设计,公私产权在我国股份公司制度下难以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罗树凌  蔡卫中  敬文举 《前沿》2011,(19):112-114
上市公司获取外部融资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表现为严重的"重股轻债",债权融资的发售规模远远小于股权融资的发售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优缺点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现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优化的途径、对公司绩效影响和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