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当代移植而来的法律理念广泛存在着不可调和性,从思想本源去主动吸纳这种理念,渐进的发生,或许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郑永流教授新作《法是一种实践智慧:法哲学和法律方法论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前两天终于拿到了。读书界可能对郑永流教授的译著更加熟悉。例如,《为权利而斗争》、《法律思维导论》、《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近现代教育哲学的道统.对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价值重估从根本上关涉对近现代教育的理解.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运动的开端是源于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教育科学方法的创立,它不仅指时间的开始,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指新的意义的生成.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悖论实质上就是启蒙运动的悖论,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导致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现代教育正是用科学的认知逻辑来理解人类社会乃至重设世界整体的意义,才导致了教育精神领域的规范危机.  相似文献   

4.
谨慎的理由     
赵汀阳在《美学只是一种手法》中对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美学属于那种甚至不值得解构的理论,因为美学一直很空洞,从来没有很完整的思想。”美学的困境,在于其总是试图模仿自然科学建立一套概念规则,“现行美学的根本错误是它太知识化了。”这是西方自然科学过于发达的后果,所有的人文学科都试图仿效自然科学,海德格尔重新思索哲学的范畴,就是为了在自然科学的吞并之下拯救哲学,被知识论统治的美学同样需要拯救。美学的困境应该引起法学的思考。现有的著作权理论借用了美学上的若干概念,譬如思想/表达二分法、独  相似文献   

5.
法国当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把"符号消费"作为分析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关键性术语。消费在后工业化时代成为了一种主宰性统治因素,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消费的功能的变革使得符号的系统化运作成为了社会新的组织原则,同时后现代社会在意识形态、社会维度和消费伦理三方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哲学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哲学家基于不同的视阈,导致主体间问题出现纷繁混乱的局面。主体间性哲学是从批判主体性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自我("我思")。  相似文献   

7.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萨维尼认为,法学是一门哲学性(体系性)的科学。在法学方法论讲义中,萨维尼针对法律体系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了体系化方法的四条规则。他在《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以法律关系为切入点,成功地运用体系化方法整合了罗马法(民法)的体系。萨维尼的体系化方法对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所蕴含的理念内核的强调为当代法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些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8.
194 2年 5月 2日和 5月 2 3日 ,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文艺运动尤其是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 ,分析、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讲话》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文艺论著。它的发表 ,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开创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文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 ,江泽民同志充分认识到了文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不仅对文…  相似文献   

9.
文艺汇演的各个节目以及作为整体的文艺汇演属于作品。从文艺汇演的各个节目与作为整体的文艺汇演的关系来看,文艺汇演属于汇编作品。有关组织、参加文艺汇演的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受《著作权法》调整。演员在文艺汇演中起着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演员的利益保护应有所倾斜。  相似文献   

10.
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辨证关系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微妙的,也是十分密切的。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人权为条件的;羁押性强制措施可以成为保障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二者既互相矛盾又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之中。(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身自由是人权的基本内容,这一点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还是在米尔恩的人权哲学中,包括现有的人权理论的各个流派,都是认可…  相似文献   

11.
美学长期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压制之下,丧失了自身的特质.美学研究应当回到生存世界本身,研究人类生活的感性形式.这正是传统哲学无能为力的领域.所以,美学是从传统哲学止步之处发轫的.纵观美学史,从柏拉图将美学定义为最高形态的学问,到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美学的要义与精髓正表现为其研究的是哲学中的最大难题.美学探索生活世界的根基,是一门超越传统学科的"元学".因而,美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哲学思维的剧变,哲学的"基本原理"由美学构成,美学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百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虽然本身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美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奠定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思想格局。《周易》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论,阴阳交合的生命美学论,立象尽意的意象美学论,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主干和精髓所在。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回到源头,通过寻找和阐释传统美学的根基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消费社会》等著作中,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狄德罗(1713——1784年)是一位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著作十分丰富,除了哲学和社会政治方面的论著以外,还写了大量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并且在这方面也有着杰出的建树。本文不可能对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想对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见解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他借助于语言学转向所提供的哲学革命契机,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交往行为理论,回应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挑战,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悖论,批判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的运用,对于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公共自主与私人自主、人权与主权、法治与民主、形式法范式与实质法范式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等政治哲学传统,也迥异于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等各种法学流派,不仅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中国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他借助于语言学转向所提供的哲学革命契机,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交往行为理论,回应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挑战,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悖论,批判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的运用,对于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公共自主与私人自主、人权与主权、法治与民主、形式法范式与实质法范式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等政治哲学传统,也迥异于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等各种法学流派,不仅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中国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刑法的阶级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犯罪不是从来就有,永恒存在,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一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9页)这就是说,犯罪和法一样,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9.
魁丽华 《法制与经济》2010,(12):137-137,F0003
在今天,我们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建立、发展和充实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玉双 《研究生法学》2007,22(6):118-122
现代政治秩序是一种安排,将人的肉体纳入一套人为设计的符号系统之中。从而使人这种自然的存在有了固定的角色,这是政治的使命所在。政治哲学是哲学的分支,是用系统的方法探求政治问题,其中涵蕴着哲学之思与基于良善的评判。苏格拉底开启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大门,他的徒孙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成为政治哲学史的一朵奇葩,影响了欧洲几千年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