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2):26-31
项苏云:我的陕北岁月 为了给延安保育小学校长--郭青老师祝贺百岁诞辰写一篇文章,项苏云邀集了她的"保小"同学和我们一起见面,因此便和她相识.项苏云说,当年延安保小就像个大家庭,郭青老师就是我们的"家长".许多年来,项苏云每年都要去看望郭老师.  相似文献   

2.
郭青: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在陶行知进行生活教育实验的新安学校从事教学和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分配任延安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校长。直至离休,他始终工作在教育战线。延安保小的学生多半是革命烈士和中共高级干部子女,如罗亦农的孩子罗西北、谢子长的孩子谢绍明、毛泽东的侄辈毛远志、刘少奇的孩子刘爱琴等。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数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桃李忘不了用慈爱和德智体美的甘露哺育了他们的园丁,每逢郭青的诞辰,保小的学生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老校长的身边。…  相似文献   

3.
东平 《党史博采》2008,(7):26-29
<正>项苏云说,我平生只和父亲在延安相处了十二天,对于母亲,我只能凭一张模糊的照片来辨认她的模样,体味一下那遥不可及的母爱。战争年代的残酷,剥夺了童年项苏云的幸福家庭生活,也使她失去了父母。从此,延安的学校就成了她的家,老师和叔叔阿姨们就成了她的父母家长。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14):101-103
母亲之谜 1938年,郭青老师把我带到延安时,我听说妈妈(张亮)就在一个月前刚刚到过延安,把弟弟留下来后离开,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她。我也错失了跟妈妈见面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岁月     
跟随父亲何成湘从重庆到南京、到延安再到北京,作者耳闻目睹了周恩来领导下的国统区的斗争;艰苦、团结的延安生活让他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在延安保小两年多的行军历程中,他又深切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延安精神……这些难忘的岁月里,处处都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和“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6.
幼年时,党是一首歌 老师说,“党”是这样写的,那是我第一次与“党”谋面。 老师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还依稀记得她乌黑的长发、悦耳的歌声。她喜欢革命歌曲,总是倚在门框上,右手打着拍子,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  相似文献   

7.
“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的几句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均设在延安,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所窝洞内办公。1941年夏日的一天,延安公安保卫部门向毛泽东汇报一个情况:清涧县有一个农妇的丈夫被雷电击死,引起她的悲伤,她却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  相似文献   

8.
一丁 《党史纵横》2009,(5):51-52
1946年5月,罗别愁乘飞机到达上海,“联总”随即把她派往太原工作。但在太原她认为“不能做到”她“要做的事情”,于是“坚决要求”派她“到延安或烟台去”。经她一再“尽力争取”,上海“联总”办事处终于批准她到延安去。但去延安意味着主动放弃“联总”对她的照顾,并且要经受生活上的严峻考验,可意志坚强的罗别愁认为,“这一切算不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上海在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军事进攻下论为孤岛。在全国风起云涌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上海海关一部分进步青年毅然辞职,不惜舍弃“金饭碗”,参加“救亡长征团”,准备沿粤汉铁路南下,去华南各地海关宣传抗日,以推动海关同仁奋起抗战,而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当时,作为上海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重要组织者和对外联络负责人之一的茅丽瑛,早已满腔热忱地投入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对于参加“救亡长征团”自然是当仁不让。然而她却迟迟没有报名,同事们都知道她家中有困难、理解她、宽慰她。而她心中却…  相似文献   

10.
曹应旺 《党史博览》2022,(10):13-18
<正>全国抗战爆发以后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其成为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成为抗战、团结、进步思想的发源地,成为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向往的地方。当时,成千上万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从五湖四海奔赴延安,延安也成了全民族学习的中心。毛泽东是这个学习中心最著名、最忙碌的“诲人不倦”的老师。中共七大前夜,毛泽东讲了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通过红色电波,我们每天及时地把党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我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0年到延安,经过中国女子大学短期政治学习,秋天被分配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员。当时我化名“麦风”,同志们则戏称我为“麦克风”,说我是红色广播电台的第一代播音员。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进入北平之后,在解放区的干部子弟学校,如1947年3月1日在阜平县成立的华北军区八一小学(原名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1948年7月1日由延安保小、晋察冀光明小学和晋冀鲁豫行知小学在邯郸市合并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当年,在重庆领导党的地下工作的叶剑英同志曾说过:“我记得起,张露萍在延安叫黎琳,外号‘干一场’。”“张露萍的事迹是南方局历史的一部份,要歌颂她,学习她。”“她是我们党的好女儿,把张露萍的事迹整理出来,不仅是对烈士最好的回忆,也是教育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4.
关露离开人世30年了。她晚年就住在香山东宫村2号.和我的老师司徒乔(画家)及夫人冯伊湄同住一院。1957年。我16岁.拜司徒乔为师学习绘硎.向师母学习写作.慢慢就认识了关露。我和司徒老师的大女儿都称她为“关姨”。  相似文献   

15.
你说我说     
《学习导报》2012,(14):62-62
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是用个电台,滴答、滴答地指挥我们。——黄克诚大将曾回忆说:“滴答、滴答”,就要无条件地执行。没有什么人来监督。大家都自觉地执行延安的“滴答滴答”  相似文献   

16.
6月的延安,星光璀璨,宝塔山凉风习习,这里正在举行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大会和联欢晚会。一位年轻姑娘置身于数千人的大剧场,她无比兴奋和喜悦,内心发出由衷的呼唤:“延安,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我梦寐以求的新世界,现在终于来到你的身边。” “是黄嶶小姐吗?”坐在她后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见到李敏,我还是个入伍不久的新兵,那时侯,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她就是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女儿,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是经历了几十年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风雨雨之后的一代“皇家公主”!开始,我常称她“阿姨”,后来与她熟悉了,且从她那里学到不少乐西,便称她“老师”。对此她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我一次次地走进李敏的家门,她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愈来愈深刻:她很温和,也很真诚。她冬天常上身穿一件灰色的毛衣,下身是老式黄军裤。与她面对面,觉得她很平凡,又很不平凡。 因为身体不好,李敏的房子摆设算不上整齐,甚至有些杂乱。客厅不大,已经有些陈旧,沙发也  相似文献   

18.
你说我说     
《新湘评论》2012,(14):62-62
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是用个电台,滴答、滴答地指挥我们。——黄克诚大将曾回忆说:“滴答、滴答”,就要无条件地执行。没有什么人来监督。大家都自觉地执行延安的“滴答滴答”  相似文献   

19.
董边  曾自  曾立 《党史博览》2010,(3):51-54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20.
贺龙爽笑道:“好,我来做红娘!” 1937年,国难当头,烽火连天。晋西北八路军第120师的前线迎来了一位年青的女性。晋西北的热风不但吹沸了她报效祖国的热血,同时也旋风般地将她“吹”进了时任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将军的生活。 她就是后来的将军夫人王季青。 24岁的她正在北大念书,当帝国主义的侵略令往日的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时,她和许许多多的北大学子一起组织“流亡同学会”,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响应共产党全面抗战的号召。几经辗转,到了西安,本来是要去延安的,但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安排,他们一行三四十位学生就被分配到了八路军第120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