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村庄的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往日繁荣的公共生活逐渐萎缩,私人生活也不再具有公共性。公共空间滞留在几个特定的场所,无力地传递着村庄生活的信息。私人空间被深深地锁在高大的围墙背后,家庭结构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拉出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被逐渐架空,只剩下公共场所这一层皮。村庄事务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聊天的话题充斥着娱乐性。村庄信息不再畅通,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种种的因素导致了村庄价值生产能力日益衰落,一个共同体的时代正在远去。  相似文献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为城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思考让城市更好地成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场所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运作应该具备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开放的视野、良好的生态效应及包容自信的心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国外反垄断法公共实施机制具有执法机构的独立性、组成人员的专业性、准司法机构与程序采用的广泛性、执法和解的具体操作性等特征,对于我国构建反垄断法公共实施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多元公共空间具有强化地方认同、整合地方秩序的功能。近百年来的乡村社会变迁表明,乡土多元公共空间正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从原有的民众、乡绅和国家的三元关系演变成国家与农户之间的二元关系,意味着原有乡土公共空间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治理权威的消亡。人民公社时期建立政治性社区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全能主义的治理方式,政治性社区对村落内生多元公共空间政治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改造替代了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土公共空间急需从国家与乡土内部的糅合中发育出新型的公共空间,以维系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  相似文献   

5.
社区公共空间已成为居民多样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成就显著,且日趋形成自己特色,但因社区空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行政力量干预、居民公共参与不足、市场力量强势等因素使得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存在潜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实践中,社区空间治理要从价值理念塑造、治理结构优化、信任重构与监督责任下沉方面努力,促进社区空间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博弈、协商与合作。通过提高空间治理法制化水平、增强空间治理自主性、完善空间多元治理体系、唤醒社区空间活力和突出空间治理创新性等途径,可以实现良好的社区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6.
公共娱乐空间建设对于满足个体休闲需求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导致了农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增加和对更多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拓展农村的公共娱乐空间,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雅典城邦是一种建构化的公共空间,一个横向集会和议事的公共空间。它为大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抵消了政治寡头化的危害。虽然,柏拉图曾经批评民主制中大众的鼓噪骚动与群众煽动家的恶意操纵,但是即使是这个本质上是精英主义的思想家,在反思“理想国”时也承认,现实国家需要大众的参与,否则统治就不可能维持。在古代,大众的参与需要公开性和透明化的公共空间,民主的生发、维续和消亡,都系于此。缺少这个建构化的舞台,大众一旦“参与”政治,其结果将比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更为可怕。  相似文献   

8.
研究沈阳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按照人性化、功能化、美观化、市场化和系统化的思路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领军作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东北亚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场所,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准和生活幸福,其水平和质量是一座城市成熟与否的标志,上自城市决策者、规划设计者,下至城市建设者和普通市民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为实现将鞍山建设成为经济振兴、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的世界级钢铁基地、全国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以近现代工业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关注鞍山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和档次,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和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农村的非正式公共空间:集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市在农村社区研究中的地位有诸多争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集市,作为非正式的公共空间,给社会关联和人际交往提供了空间,对婚姻圈的形成和维持、社会交往、信息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强、交通的便利、通讯的迅捷,人们的社会生活也突破了标准集市界限,从而在更大的空间中实现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9)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促进产城融合,因而成为城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人与地、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质量的应有之义。据此评判,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理念落后,供求矛盾突出;追求宏大平整,破坏自然肌理;割裂历史文脉,丧失文化个性;突出审美价值,忽视人文关怀;排斥弱势群体,加剧社会隔离等。为此,政府应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四个方面,即挖掘私人资本与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个性鲜明的公共空间;转变设计理念,强化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发挥非政府机构作用,建立公共空间的大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城市文化地标建设的成熟,乡村文化地标建设还是一个新事物。近来,有些地方对建设乡村文化地标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如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安徽的农民文化乐园等。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机理,对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形态的乡村文化地标的概念界定、现实意义和构成要素逐一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为下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取向,即新公共管理及其模式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以认真的跟踪研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式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公共性政治,它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公共空间来表达意见、形成意志.公共空间之通畅与否,直接决定民主化道路的和平与否.主要借助于行之久远的等级会议这个公共舞台,英国各个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基本能够以和平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输入政治系统,加工成政治意志输出到社会系统中去.反观法国,专制制度窒息了政治公共空间,使得近代化过程中彰显的激情、欲望和利益,只能在相互隔绝的文学公共领域中"盲目"流转,等级会议也无法容纳理性的话语,其最终的决断很多时候取决于街头底层大众的介入,政治转型不得不靠革命来开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能否发生群体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仍未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思想上,管理上、体制上、力量上存在一些缺陷。国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具有高度权威化、高度专业化、高度信息化、高度平民化的特点,对我国高校群体性预防机制的建立有一定的启示,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应施行统一指挥、强化体制管理、理顺沟通网络、创建共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3,(10):120-121
写在前面: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些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之源,已被世人深恶痛绝,正在成为各地交管部门的严打对象。但欲使之斩草除根,还需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高,还需靠每一位出行者的自觉。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过马路的吧——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21,(2)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其形态和功能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正逐渐由传统生产社会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型,乡村的消费属性日益突出。在消费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资本化趋势,即资本与空间深度融合,资本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公共空间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资本化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乡村公共空间也存在诸多问题。克服空间的资本化危机,需要以公共性为导向,通过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观、促进社会参与、创新治理机制、丰富乡村公共活动等途径,重构乡村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浙东S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现状揭示了其公共性流失:公共舆论解体、公共议题失语和公共交往排斥。在经济分层下,村庄社会关联改变、农民社会分化、富人治村的政治垄断和农民生活意义去村庄化是造成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引入区域比较视野对深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出的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干群矛盾激烈等老问题,但也出现了公共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新问题。四川省平昌县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三双向一质询"(双向承诺、双向述职、双向测评、现场质询)制度,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利益的公共空间,构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干群互动平台,形成了以革新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动力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资本的迅速流动和扩张,消费主义横行,权力与政治分离,个体的政治冷漠导致逐渐丧失公民的资格,呈现单子化的生存状态,私人忧虑难以转化为公共问题,原来的公共空间被私人问题殖民化。鲍曼怀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之心,从经济、道德、政治等多个视角努力探索个体回归公民与重建公共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