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给予高度肯定,对其地租定义及前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理论错误等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生产关系非历史超历史的理解。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再生产出发确立了完备的地租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彰显出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姚新立 《学理论》2013,(12):101-10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的时候,把土地这种空间看作是生产工具,即开始从空间角度理解社会生产力。这样,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和城市中的房地产业都可以理解为空间生产。《资本论》以地租理论来阐释这种空间生产,并且揭示了空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地租,即从剩余价值中分到更大的份额。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揭示了现代农业和房地产业的实质和运作机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绝对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农地流转的前提,而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地价的理论依据。把土地作为一种金融性资产、建立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的两种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秋香 《学理论》2011,(16):60-61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经过实地走访调查,通过马克思地租理论研究,来探讨合理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失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地租理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悖论。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城乡差距存在的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如何促进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如何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亟需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厘析地权结构及其变化是决定地租合理分配的核心,也是有效维护各方土地权益的关键。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权-地租"理论视角,在分析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的应然状况基础上,应从以下三方面推进改革:一是改革征地制度,保障近郊失地农民享有绝对地租的收益权;二是改革土地增值税制度,促进级差地租在中央政府和近郊失地农民之间合理分配;三是实行土地发展权转让制度,促进管制地租在远郊保护区农民和近郊失地农民之间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土地国有化等论述,对我国为什么要坚守城镇土地国有的底线,以及我国城镇出现的土地私有化趋势、不良后果及面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对发挥我国土地国有的优势、加快在我国建立普遍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应加强对国有土地公共性质的认识,改变用过度市场化的方法去配置国有土地资源,应体现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公平正义,以及要进一步强化发展为人民的执政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地租李祖革一、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地租关系。因为那时生产力已高度发展。全部生产资料包括土地都属于全民所有,即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土地所有权已不再存在。“在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或法律上——不...  相似文献   

9.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充分阐述了其经济思想。本文通过对杜能在经济学方法以及他在区位理论、地租和工资理论方面经济思想的简略介绍及评价 ,比较客观地说明了杜能及其《孤立国》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8)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诘难做出的回驳。文章以回应指责为出发点,围绕着"‘存在’对所有人负责""责任的焦虑"等重要观点,深刻论述了存在主义的真实含义。本文立足原文文献,发掘萨特的绝对自由观,从选择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境遇性、选择的绝对性和选择的不可能性探讨出绝对自由和绝对选择的关系,并从而得出自由选择并不是绝对责任的思考,也指出了社会责任和他人责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马克思的全部价值理论是前后贯通的,马克思预见到机器大工业和科技进步条件下价值源泉改变的历史趋势;对劳动价值论、特别是价值规律的绝对化、简单化和夸大的理解,源于以往教条主义的学风;我们应该全面把握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因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确立于《精神现象学》之前,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过程。在耶拿时期以前,黑格尔对基督教的研究是绝对精神的孕育期,绝对精神隐含了一种生命的宗教特征。耶拿前期,在同一哲学思想的主旨下,黑格尔确立了绝对自身显现的客观性原则,并确立了民族的伦理是绝对精神的最高环节。在耶拿后期,形而上学得到了先验主体性的改造,绝对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并开始了逻辑性的表达,从而开始了逻辑代替宗教成为绝对真理形态的过程。但是,由于成熟时期发展的方法尚未确立,形而上学和逻辑没有一体化,直到《逻辑学》的出版,才使绝对精神获得了思辨逻辑的完满表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把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内涵、确立过程和主要依据,是增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基本前提。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昭示我们党对军队实行独立的、全面的、直接的领导,它是通过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源自党缔造人民军队的客观事实,而且贯穿于党领导我军发展壮大、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政治依据和法律依据。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谬论,企图使我军摆脱党的领导,蜕变为他们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从根本上认清这些错误观点的荒谬性和欺骗性。  相似文献   

15.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解释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完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著作,对它既要作认识论研究,又要作解释学研究,解释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量"和"质",量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范围,质是指此范围内的文本是绝对具有还是相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不能绝对地、确定无疑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本质--意义,这个意义是体现在文本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是马克思赋予的,而非读者赋予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并可以被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论述商晶货币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商业资本、地租等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经济过程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的问题和产品变商品的规律问题。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向商品经济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雪峰  刘志刚 《学理论》2010,(18):89-90,99
康德哲学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消失。而在康德哲学之中,实践哲学又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则力图对康德实践哲学中自由、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问题的理论探索,希翼于以此窥见康德实践哲学的重大意义与壮丽景象。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的思想先导和理论前提。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加深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决非是对马克思的设想的科学性、普遍性的否定;也更不能把马克思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对立起来。科学的理解马克思的设想,就在于把握它的最本质最普遍的科学思想,进而正确地解释两者之间的实际差距,沟通它们之间的理论联系,借以实现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本文仅就这方面做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李金才 《学理论》2013,(16):63-64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和现实政治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立军、强军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不可撼动的政治基础和法理基础,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