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观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详尽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桂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可见,…  相似文献   

2.
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这个基本思想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方而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性的论述。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毛泽东把马克思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毛德儒 《学习论坛》2010,26(1):60-6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划时代理解,具有恒久价值。但由于核心概念上的界定不清,使得这个理论的传统阐释在实践中面临着解释困境。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探寻出发,通过考察生产力的具体内容,区分“物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得出一种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三足鼎立”动力模式,修正传统阐释之不足,并解决它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批判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并创新了市民社会概念及相关理论的,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物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明确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两者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并制约其发展。马克思科学论证了…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向前发展。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将为党风和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党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 ,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上层建筑领域的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马克思说过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尽管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远不如今天巨大,但他们已经应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分析科学技术与生产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理论,把人类对科技的性质、功能、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和我国科技人员的贡献分不开的。而改革开放20年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8.
文小勇 《探索》2002,42(4):72-75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和说明是基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一个彼此相互诠释的说明过程。马克思学说个人观的立足点是从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诸方面,揭示“现实的个人”范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王晓明 《奋斗》2011,(12):23-24
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已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该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决定的。马克思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总结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19世纪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明确指出:“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有一句名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多次论述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早在1940年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起始范畴。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生产力范畴的理论指南。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即仅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前提、基础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很少或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中所蕴含的属人性,即生产力同时也是人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的方面。马克思一再指出:社会发展即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决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超历史存在物,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类历史的命运。生产力只能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旭 《理论学刊》2003,19(2):41-43
本文认为马克思对生产力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认识和研究 ,从总体上看 ,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 :一是以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完善为主线的思路 ;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为主线的思路。还具体分析了马克思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利用及其基本特征、未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宁 《世纪桥》2009,(3):79-80
社会历史的进步是人类追求自由并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的“世界历史”观念并结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没有被历史进程所改变”.因而人类历史首先在几个古老的民族那里取得独立的起源后,各自在征服地上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发展着各自的狭隘地域民族史.然而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所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冲破自然分工和狭隘地域限制的强大的社会力量,生产的社会化以  相似文献   

16.
在&lt;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t;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了最初阐述.这一阐述内含的意蕴在于,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的阐述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为前提、与对当时空想共产主义的批评相联系、以理解了“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及其所彰显的方法论特点等方面,对这一意蕴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肯定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科学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通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为解放人类自身提供物质、精神条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深刻反思滥用科学导致的危害,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肃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真诚真挚的人文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兴大业的理性保障。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终生探索、追求的人类理想社会目标的。马克思人类理想社会的实质内涵,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三大目标,即: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的坌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驳斥特洛尔奇等人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责难,本文对生产力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重新探讨,指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具有三重内涵,生产关系通过作用于生产力、自由时间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生产力发生作用。生产力、自由时间和人的发展的辩证运动所开显的自由,是全人类从自然必然性和社会强制性中解放出来,每一个人的天性都获得全面发展的生存境况。特洛尔奇等人的责难是基于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误解,马克思历史观是对现代性的强有力批判,而非其同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