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已有的方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步伐,因此,新的研究方法对其来说是必要和关键的,我们提出实证诠释和转换的方法,把中国心理学史从过去的义理诠释推进到实证诠释,把挖掘的原则扩大到转换,从而使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能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同时,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中,还可以起到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之中 ,但已有的方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步伐 ,因此 ,新的研究方法对其来说是必要和关键的。我们提出实证诠释和转换的方法 ,把中国心理学史从过去的义理诠释推进到实证诠释 ,把挖掘的原则扩大到转换 ,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能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 ,同时 ,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中 ,还可以起到促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们倾向于一般地将冯特创办心理学实验室这一偶然的历史事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但事实证明,正是在反复不断地重复着的关于这个历史的这种叙事方式所培育起来的思想的习惯性中,这个叙事所包含的那个标志的象征意义逐渐褪隐,乃至于最后消失殆尽,并在关于心理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将我们的思想引入歧途。通过把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突显出来,并作为专门的主题分析其历史的困境及其在逻辑上必然的出路,才得以解构并超越上述思想的习惯性,并获得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必然是什么的洞察。  相似文献   

4.
近30年前出版的中国心理学史教材,舍人文主义而取科学主义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形成了两种研究模式。一种以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作为挖掘与整合的主要框架,使得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的研究停留在外在逻辑水平。另一种是潘菽教授言传身行的科学性原则。潘菽避开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困境,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应该检验其是否合乎人的心理实际,是否有助于破解当代心理学的问题与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中国心理学史的改革必须坚持潘菽教授的科学性原则,以开放的学科视角,兼容科学与人文范式,并蓄各种研究方法,才能发展出体现中国文化内在逻辑原则的心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作者讨论了有关辩诉交易和无辜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此项研究有几十名大学生参与,历时几个月。研究揭示,超过一半的无辜参与者愿意做虚假有罪供述以换取一定益处。长期以来,关于辩诉交易中无辜被告人问题的严重程度存在争议,本项研究结果对于以新的视角审视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介绍了辩诉交易的历史并且分析了本项辩诉交易研究结果的宪法解读,即美国最高法院于1970年勉强认可辩诉交易时所强调的,必须确保无辜被告人不会被诱使做虚假有罪供述。  相似文献   

7.
赵秀举 《中外法学》2012,(4):835-853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制定过程中,有关民事执行救济的内容无疑依然会是一个难点。民事执行救济虽然为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所涉内容甚为广泛:它是一种程序法上的救济,却与实体法密切相关;其目标是阻止执行机构的不当执行行为,但程序中的两造当事人却始终局限在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范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大幅度地增加了有关执行救济的内容,但尚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已经构建了执行救济制度。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依然缺乏从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中来认识和界定执行救济。此外,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和既判力制度的混乱不清,也加剧了执行救济制度构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纪丙学 《证据科学》2016,(4):494-505
“两个证据规定”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合法性、证明标准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司法机关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命案因证据不足存疑不起诉、未被法院认定有罪的情况不断出现,不但引起了社会关注,也使司法机关面临巨大压力.这些案件暴露出侦查机关侦查取证合法性与规范性不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把关不严、审判机关对翻供现象认识不够客观,以及司法机关对证明标准把握不统一等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识层面的,也有司法能力层面的,还有工作机制层面的.因此,要提高命案案件的办案质量,需要不断强化证据裁判意识、提高办案专业化水平、深化内外部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方法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实质性前提。任何学科都有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于尚不成熟的学科而言,科学的研究方法尤显重要。巴甫洛夫(И.П.ИBaиПeTpOичПaBлOB,1849—1936)在谈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意义时指出:“无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6,(1):42-49
通过作为他者的西方法律文化的扩张和作为主体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偏离等方面的剖析,以期找到法律史研究中自我与他者的平衡。探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真知,从精神上疏远自我以及以宽容之心接受他者均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之间达到同样的协调和均衡时,才能对自我以及作为异质文化的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时,我们不仅要得古人之言,更为重要的是得古人之心。对不同的法律文化进行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才是我们法史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order of the EU can cope if the ‘Ever Closer Union’ envisaged by the Treaties ceases to be inevitable.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what are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if previously successful integr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integration through law (including adventurous pro‐integration interpretation by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CJEU)) and functional integration can no longer successfully push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t considers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the Union to ‘stand still’, that is, to maintain the current level of integration without either moving forward to more intensive integration or engaging in costly and disruptive disintegration. In order to substantiate this claim, the article looks at three areas, the law of citizenship, the Eurozone and the legislative structures of the Union, showing in each case that the neither the current degree of integration nor methods used in recent times to mov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forward provide a long term basis for policy.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心理学本是舶来品,很多人又相信心理学具有文化普适性,再加上西方心理学一向处于强势地位,大陆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又缺少领军人才,结果,中国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缺少自觉关注本土文化传统的传统,致使中国文化无法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灵感和根基,导致一些研究成果缺少文化生态效度、灵魂、宏观视野和原创性。破解之道是要做胸怀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时代使命,中国心理学家须从四个方面加以努力:(1)具备较扎实的国学功底;(2)妥善将中国文化放进自己的理论架构、实验/问卷设计以及分析与讨论中;(3)建构吻合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或观点;(4)探索吻合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岸青年学生往来关系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处理好相关法律问题,维护好两岸学生的基本权益,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深化与巩固.通过对两岸交换生群体的现状调研发现两岸在奖学金、学分采认、社会保障、就业与兼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性,表现出台湾法规的歧视性和大陆立法的不完善性等问题.一方面,应以两岸协议的方式化解修法难题,在此基础上促进台湾修法,即从基本人权的角度注重保护大陆赴台学生教育权、健康权和生存权;同时,促进大陆涉台立法在位阶上和可操作性上的全面完善.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涉台立法的培训及在台生入学环节的宣传,设置涉台生法律法规网上查询入口,发挥涉台社团组织服务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contribution hopes to be able to contribute to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ither restorative justice?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RJ) movement has arrived at an existential crossroads. In this contribution an attempt is made to analyse how some of the origins of the RJ movement could be located in the emergenc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a new form of life (“control society”) in the wak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t the heart of this form of life one might be able to discern, on the one hand, a desire for and will to radical sovereignty, and, on the other, a resulting awareness of ambivalence. Whilst these aspects of post-war life have formed the backdrop of developments in RJ, and have therefore formed part of its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one might now wonder if, in a post-communicative age such as ours, those very aspects have now become part of its conditions of impossibility. The argument explored in this contribution however holds that elements in the aforementioned form of life also hold potential for the re-thinking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车迅 《行政与法》2010,(12):118-121
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刑法学将不能犯作为未遂的类型之一的观点进行质疑,使不能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问题。而笔者亦认为有严格区分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必要,故试图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关于不能犯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建议我国采用具体危险说为标准区分不能犯和能犯未遂的界限,以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和社会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6.
《Global Crime》2013,14(3-4):379-406
As twenty first century America grapples with an increasingly amorphous yet sophisticated terrorist threat, it is illuminating to examine the evolving role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urts and laws in our histo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due process and civil liberties during times of conflict. Caught in the gray area are those individuals who came to be designated as unlawful enemy combatants. Not quite soldier, spy, saboteur, or common criminal these new stateless terrorists have been held by some to be at the complete mercy of the Commander-in-Chief. As history has shown, in the wake of armed conflict, executive authority is often enhanced and tolerated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However, when these broadened powers cease to be regarded as an immediate necessity, the levers of politics, the Courts, and diplomacy invariably act to define both the limits on governmental 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extent of individual protections.  相似文献   

17.
李璐 《政法论丛》2007,4(1):44-48
自20世纪以来,期待可能性理论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一理论的影响逐渐跨越了国界,我国的刑法学者也已有人开始涉足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主张。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蕴含着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是无法完全契合的。必须合理地对待、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才能使之对我国刑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身处公意萌动而皇权专制高度膨胀的明朝后期,顾宪成以天地之善脉和天下公器的担当者自居,重新阐释君臣之义,质疑君主权威与神圣性,这对儒家君子人格固有的忠君价值造成了伤害。顾宪成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在忠君本分上的不足,为此歉疚不安。他过度表达的忠君言行与君臣情深,是应对歉疚之情、缓解精神危机的忏悔与补偿。在君子担当与忠君品格的矛盾摩擦中,顾宪成以一种扭捏的姿态开启了质疑乃至批判君权之天然合法性的思想解放历程。  相似文献   

19.
王政勋 《法律科学》2008,26(4):75-86
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能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言伴语境对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法律解释的言伴语境是当下案件事实。法官处理案件时在其前见的指引下根据法律规定选择、建构案件事实,根据案件事实赋予法律文本以语用意义,并且在语境和文本、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的多次循环往复中实现解释者和文本的视域融合,使法律文本的意义不断丰富和完善。刑法未规定期待可能性,但对其适用体现了言伴语境对文本意义的作用,因而其存在具有合理性。适用该理论不会打破法律的安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法官因此而行使自由裁量权不违背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公法契约的可能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私法中所谓"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原则"一般得到认可,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以及与公共秩序相关的所谓强行规定,当事者可以自由地缔结任何契约.与此相反,公法关系一般由国家立法来规定,同时与私法中原则上是任意规定不同,这些规定是与公益相关的强行规定,任何人不得以意志自由作出与之相反的决定.公法关系正好与私法关系相反,契约不自由是原则,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时候,才能用当事者的契约来规定公法关系,这是通说.但是,如果严格贯彻此理论的话,即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公法契约就不得有效成立,那么就与实际要求发生深刻的矛盾,这样种种缓和的理论就产生了.现在我想通过批判二、三种典型的见解来考察私法契约与公法契约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对立,公法契约在怎样的限度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