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苏时代的女性革命家柯伦泰夫人的妇女解放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汉译,在"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掀起了巨大的翻译和阅读潮流。其理论和创作中所提倡的"新道德",将肇始于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柯伦泰夫人在理论和小说创作中所构建的"革命加恋爱"叙述模式,引发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红色罗曼蒂克"创作。但是,中国现代左翼罗曼蒂克创作,并不是对柯伦泰夫人的简单复制,其在构思故事、表达价值立场的过程中,受到中国革命的具体语境和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既有模仿也有变异和创新,其审美内涵也较之于柯伦泰夫人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复杂,也更加的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作为五四文学大潮的支流之一,既体现了女性追求民族、阶级等社会解放的政治要求,又传达了对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反抗与批判。五四女作家的双重文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露出独特的女性色彩。她们的成就和局限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均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在其发展历史中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是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曲折性同样体现在电影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既是新生代电影创作观念的理论基石,又对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方法产生指导性作用.新生代的部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人道主义的误读、曲解,以致出现了伪人道,甚至反人道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目标是要通过启蒙而建构"国民"主体,它所践行的"文艺大众化",实现了书面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继起的"革命文学"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有着与"五四"时代不同的价值理想。在无产阶级利益本位的影响之下,革命文艺大众化进行了一次话语载体的拓展旅程。面对"五四"文学话语的知识分子化和"新文言"的现实,革命文学大众化进行了白话的"二次革命",将知识分子的白话转换为底层的日常白话;面对民众普遍文盲的现实,将文字从书面语向口语拓展;将传统意义上的书面文学转向口语文学和说唱等综合表演艺术,将文学拓展为文艺;最终,在大众文艺运动中将文学泛化为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庐隐是中国现代学史上较早对“五四”妇女解放运动进行深化反思的作家之一,在其笔下出现了一系列痉的女性觉醒形象,她们无路可走,只得以“精神的生活”和“精神恋爱”作为对现实生活、实际婚姻的逃避与反抗,庐隐措此揭示出仅仅停留在化层央上的“五四解放运动”妇女的不彻底性与非根本性,并进而从经济制度层面对妇女解放进行了更深 次的思索。庐隐更以新朝代弃妇形象的塑造“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化提出质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7.
陆其国 《检察风云》2022,(24):82-84
<正>提起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估计知道盟员蒋光慈的人不多,这显然与他英年早逝有关。即便如此,我们今天提起左联作家,蒋光慈仍是一位值得一说的人物。从懵懂少年到进步青年蒋光慈,本名蒋如(一作儒)恒,生于1901年,祖籍河南省固始县,因祖父避匪患逃到安徽霍邱,后代遂定居于此。蒋光慈是现代知名作家,被推为“革命文学第一声”,也是“革命+恋爱”写作方式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暹罗猫》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撰文,著名画家谢兹配图的儿童小说,它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古老"的中国形象--既神秘美丽、令人向往.又衰朽落后、缺乏理性.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儿童电视连续剧,使得"古老"的中国形象放大,加强了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凭着想象,共同建构了一个神秘、充满异国情调,但又原始落后的他者,展示了根植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刻本印象,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夸大中国的负面形象,从而疏离、排斥、诋毁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法治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点、区域、文化和性质四个方面来反思中国的现代法治,可以看到,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法治,在有的时候,在有些方面,面对世界或西方却找不到自己的路;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却过度超前或者阻滞于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却墨守陈规或者数典忘祖;面对革命与建设却误判当今法治发展的性质而谬以应对。其实,中国现代法治既应是世界的更应是中国的,必须立足中国并关注世界;中国现代法治既应是城市的,也应是农村的,必须同时关注城市与农村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现代法治既应以传统为基础也应以现代为目标,是经历革命后在现代的更新和发展;中国现代法治不是革命的,而是建设的,应是以革命作为历史前提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