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构成了《行政诉讼法》第74条第1款第2项作出确认判决的规范依据。对该条法规之规范解释,应将"对原告权利是否产生实际影响"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进而作出确认判决的核心依据,并且"行政程序轻微违法"是作为"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表现形式。同时将这里的"原告权利"作程序权利的理解,这也为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96条之认识提供有益注解。  相似文献   

2.
适格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当与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冯书军案"作为关于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代表性裁判,确立了"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一判断标准。从判决中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断思路中暗含了保护规范理论,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保持一致。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虽没有直接使用"保护规范理论"这一表述,但实际上从"黄陆军案"开始就埋下了保护规范理论的种子。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理论上应当适用相比行政诉讼更加广泛的申请人资格标准,但目前相关立法和审判实践皆未突破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范畴,新《行政复议法》的修订应当对此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3.
各国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越来越宽松.涉及债权关系的当事人是否具备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实践中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种财产权,债权客观上具有不可侵犯性,属于一种应受到"法律上保护"的权利,即便按照各国最狭义的解释,它也理应受到行政诉讼的保护.在不动产和大型动产的行政登记中,债权人作为行政诉讼原告的资格不应被完全否定.其启动行政诉讼的标准应该根据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中的利害关系对事实进行实际考量.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尺度和证明标准,决定了可以接近和利用国家提供的诉讼制度者的多寡.原告资格可细分为以下4项要件:①存在合法权益;②合法权益属于原告;③侵害已发生或必然发生;④侵害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合法权益"而言,我国实定法和实务见解都把保护范围从法律上利益扩张到重大事实利益.通过规范分析可以看出,起诉人在受理阶段和实体审理阶段都应当证明原告适格,但在受理阶段只需要达到"可能性"标准,在实体审理阶段,则应达到优势证明标准.而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则不需要证明.  相似文献   

5.
《公司法解释四》第1—3条对公司决议瑕疵之诉这一特殊诉讼类型的当事人范围作出的规定,具有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双重法理。以诉讼法的正当当事人、诉之利益以及当事人两造为视角,以实体法的特殊法律行为、公司意思、股东资格以及股权为基础,进一步明确被剥夺股东资格者具有决议可撤销之诉的提诉权且具有原告资格,出席了股东会会议但未对决议瑕疵提出异议的股东原则上不具有原告资格,以及诉求各异的公司决议瑕疵之诉应当合并审理及其当事人应列为共同原告,以此避免实体法规范忽视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哪些机关和组织具有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而公共利益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界定.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规定检察机关之原告资格可适用于各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须处理好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和行政公益诉讼之被告地位的关系,并对“有关组织”的范围和条件作出合理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诉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诉属于行政公益诉讼范畴,与传统"诉的利益"理论方枘圆番,也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原告资格标准相去甚远.但这并不能成为建立行政公诉制度不可逾越的障碍.行政诉讼"诉的利益"的公益性及检察官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身份,是构建行政公诉制度的两大天然理论基石.前者解决了与本案无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后者给出了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我国与台湾地区及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作了比较,指出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较为狭窄。由此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提出了两点建设:(一)应从立法上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作从宽规定,并应逐渐将“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公民个人的诉权;(二)在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国家或集体利益时,可赋予检察机关以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及保护国家或集体财产免受损失。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公益争议司法化已成必然,但它遇到了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各种制约,其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应该改革,重新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确定各种行政公益诉讼原告。检察机关不应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社会团体应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主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继续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基本的原告。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规定还不完善,使得一部分非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救济。在本案中的货运停车场并不是限制通行的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但其生意因限制通行而遭到了严重的影响,能够确认其与该限制通行的行政行为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应该认定它的原告资格。限制通行在当前缺乏相关行政程序限制,很容易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过分损害,从而引发纠纷。因此,有必要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来确保限制通行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和设定应当走出"美国中心主义"的窠臼,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源地的美国,其原告资格采用"事实上的损害"标准,印度则采用"充分利益"标准,欧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虽晚,但其发展迅速,建立了纯粹的公益诉讼制度,即将原告资格赋予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符合一定标准的环境保护团体.我国立法应当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为核心,将原告资格范围局限于环境非政府组织为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及实践存在许多问题,原告资格狭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一原因导致了环境行政起诉权严重受到限制,缩小了对环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完善之法是从对传统行政诉讼理论和制度的修正及我国国情出发,逐步放宽对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和起诉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当前行政诉讼实践中重要且难以把握的问题。而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范围和受案范围则是解决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两个关键方面。此外,鉴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特殊性,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原告资格以及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问题都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出现的众多具有行政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和民众对行政行为进行深层次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来看,在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已经严重制约着行政诉讼实践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严重阻碍了诉讼机能的发挥,不利于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只有突破原告资格问题的限制,扩大原告主体范围,赋予特定主体诉权,才能迈出构建行政公益诉讼机制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5.
军事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不仅是军事行政诉讼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理论与实践上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对其予以确立和完善不仅对于军事行政诉讼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对于推进依法治军伟大方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国外军事行政的有益做法,我国军事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立应体现维护国家军事利益原则、维护军事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战时从严原则,分为平时原告资格与战时原告资格,并且在普通行政诉讼的基础上有所缩小,以适应军事社会关系的统一高效。  相似文献   

16.
针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存在的不足,应从理念上弱化原告资格防止滥诉的价值,明确其兼具程序性和实体性;以法律利益为基础构建行政私益诉讼原告资格标准,同时设立公益诉讼,赋予公众和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充分发挥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能动性,灵活把握原告资格的立法标准.  相似文献   

17.
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当前行政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核心。传统原告资格的管理权理论已经不适应诉讼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需要,以诉的利益理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其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指导可诉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指导的行为性质应打破传统事实行为的瑕疵性界定而归入行政行为的范畴,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符合宪政以及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国内外现实与理论环境已经为我国行政指导可诉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为此,我国有必要从受案范围、原告资格、司法审查以及适用法院调解方面来构建相关行政指导诉讼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此前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缺位,造成一些规范性文件越权错位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各界公认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力度较大,并确立了对于规范性文件的附带性审查制度。对此应立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理论以及对修改后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制度建构、法律适用的分析论证,着力从司法审查对象、范围的界定、原告资格、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效力等方面构建,以此推动修法后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认影响甚至决定着行政诉讼中司法管辖权的领域以及公民获得司法救济的范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统一并放宽的,而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范围狭窄、认定标准模糊,不利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目的的实现.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应当适时放宽取得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