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时下流行的概念,“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一直未予明确,不利于社会动员机制的法制化。在我国现行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中,仅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使用了“社会动员”这一概念,该语词在我国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基于不同的解读路径,“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可在两个层面得以阐释:其一是以“社会”为动员对象的“社会动员”;其二是以“社会”为动员主体的“社会动员”。从价值和规范层面考量,第二种阐释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大变革时期共青团的青年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源、人力和人的精神的发动和调动的社会动员发生了根本转变,青年动员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有组织的青年动员仍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选择积极的动员策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年动员机制,进行有组织、适度的青年动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青年的全面发展、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规范语境下,"社会动员"这一概念可被界定为"对社会动员"抑或"由社会动员"。较之于前一种定义,后一种定义更加契合动员制度发展的时代理念。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尝试对社会动员的动员主体、动员对象、必要条件及启动程序进行理论探究和构建。其一,社会动员主体在范围上基本包括国家机关以外的一切组织和个人;其二,社会动员对象在范围上不仅限于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和个人,还包括国家机关本身;其三,社会动员的目的是应对突发事件和战争冲突,已经发生和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突发事件及战争冲突都可以成为社会动员的依据;其四,个人启动社会动员需经历备案和发布两个阶段,组织启动社会动员则需经历申请、批准和发布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魏静 《工会论坛》2010,16(1):22-23
在近几年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不良信息动员而导致的事件扩大化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信息的公开应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复地公开,使群众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避免盲从于不良信息的动员,这对事件的解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政治动员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行动策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曾多次使用。在"大跃进"前期,政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正效用功能,在"大跃进"中后期,政治动员的负效用占有绝对支配地位,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此,理性分析"大跃进"时期政治动员的模式,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以动员农民抗日为主要目标,全面开展对农民思想动员工作。党以揭露日本的侵略事实和本质为基本方针,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宣传和推行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抗日物质基础;宣传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主张,推行民主政策,增强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7.
8.
重新发现社会动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忠民 《理论前沿》2003,(21):26-27
社会动员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凝聚力;有助于解决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的难题;有助于执政党执政能力及信誉的提升。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动员具有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特征:只有同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社会动员方可发动和形成;社会动员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归属,方可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以理性判断为基础,社会动员方能顺利、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9.
民众动员是社区应急管理的重要途径。风险具有“转换态”,意味着风险经常处于发酵或衰退的中间环节,而社区应急动员亦须根据风险形态及时调适。从动员理论出发,“弹性动员”成为社区应对风险演化期的社会参与模式,它指的是社会力量投身于应急管理过程中并不断调节参与的广度和强度以及时抑制风险的动员行为。基于对某社区应急动员实践的长周期跟踪,可以发现社区“弹性动员”模式在主体网络维度上,实现重点动员与全员参与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动员目标维度上,实现解决问题与提升能力之间的统筹兼顾;在组织形态维度上,实现科层组织和任务组织的灵活调适;在激励要素维度上,实现理性引导与情感驱动的有机平衡,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显著的韧性。应急动员需要根据风险形势调节其强度,动员亦能融入社会常态运行之中,而社区政权能够在应对风险之中发挥其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和谐社会,沿着改革开放关键抉择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动员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主要表现为确立统一战线目标、培养统一战线对象、保证统一战线内容、协调统一战线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二九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战社会动员提供了契机,在运动申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以爱国学生为载体的对平津民众和爱国士兵的初步社会动员。因此,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来看,一二九运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抗战为目的的社会动员的初步启动。这种初步的社会动员。使“抗日救亡”成为凝聚全国民众的政治目标,也播下了抗日的种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治模式被认为是目前最佳方法之一。本文以城市社区为基点,分析艾滋应对意识的强化与压力的形成,而三大主体的合力为预防艾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动员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一种内在需要,确立一种有效的动员模式极为重要。回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历史,动员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也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动员的为主导转向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融合,这种融合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管理价值,为了实现有效的融合,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和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灾害救助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中,媒体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扮演着信息沟通者和"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是帮助政府缓解危机、动员社会、引导舆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媒体、政府、公众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媒体作为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动员是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策略,也是政党的固有功能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社会动员,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党曾把社会动员视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新时期我们更应该提升社会动员能力,以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射出党或政府的信念、目标或政策在其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问题,即在民众这一层面上怎样才能顺畅地让他们实现从"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换。深思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于政府的制度的有效供给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突发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国家之一,社会动员作为一种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方式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从突发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阐述了社会动员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动员的问题,为了克服社会动员中的问题,协同治理就成为检验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社会动员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指导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抗战爆发后,如何最大限度发动并领导全国民众抗战建国,成为中共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共确立了以新民主主义、全面抗战、抗战优先思想作为动员民众的理念,取得了十分有效的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动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社会动员,而社会动员也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下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阶段,社会动员必须寻求新的有效动员策略。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动员中消极行动力量具有发展的隐蔽性、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超强性特点,能够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群体性事件诱发、国家意识形态分化加剧的危害,化解其消极行动力量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关注现实社会中民众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