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慧仙 《传承》2008,(12):18-1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认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含义、虚假性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对于理解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及实践的观点论述是马恩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哲学、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侧重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社会意识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后,马克思着重从结构功能角度考察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在写作《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侧重于从实证分析角度对资本主义典型意识形态进行个案剖析;晚年的马克思侧重于从社会历史角度揭示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谱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意识域的考察中,意蕴着"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间深刻的辩证逻辑。意识形态作为从"精神生产"中分野出的衍生体,它即作为一种反映阶级诉求的现实规制力,操纵着"精神生产"的现实嬗变,使"精神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它也作为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理想诉求的重要环节,难以摆脱复归于"精神生产"的逻辑宿命。对马克思"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深入挖掘,对于在深层学理上完整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孙帮寨 《人民论坛》2010,(4):168-169
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根子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本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8.
赵伟 《前沿》2011,(1):65-69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虚假意识""观念上层建筑"和"拜物教"三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理论界对这三者的关系一直是聚讼不已。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对立或等同的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拜物教理论中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准确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9.
埃尔斯特以寻求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严密性和明晰性为目标,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成果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性实体;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应当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指导;"过滤模型"则是解决在意识形态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性悖论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孙宜芳 《湖湘论坛》2020,33(1):33-42
意识形态与群众都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极其重要的概念,由于马克思没有明确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原因,导致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化倾向。穿透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与群众概念的文本论述,特别是把群众概念置于意识形态视域中,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阐述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分别在群众的历史向度、价值向度、实践向度等视角上展现出群众是意识形态哲学批判的依托工具,是意识形态理论类别辨析的崭新视角,是意识形态功能彰显主要对象的鲜明意蕴。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与群众概念之间蕴含的奥妙所在,对于深化理解这两个不同概念以及开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6)
意识形态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每个阶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使人类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向、意识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以及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出发,可以理清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恩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凸显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刘涛 《前沿》2011,(24):29-31
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在理论维度的层面,以实证的角度,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地基础上,层递性地提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维度,即前提性维度、合理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具体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前提,执政党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和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4.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政治社会化是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并对其认同的过程亦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考量,统治阶级的思想如何成为统治社会的思想,其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如何被人们所接受、认同,一直是马克思思考意识形态问题的重点,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在批评意识形态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旧的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根源;找到了旧意识形态进入人们头脑的途径,即政治社会化;发现了摆脱旧意识形态束缚的路径,为政治社会化的革命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李子芯 《传承》2011,(15):32-33
伊格尔顿认为纯粹的真假意识之争是没有意义的。意识形态本身并不完全是虚假的,它也包含真实的因素,况且意识形态无论真假,都是主体需要、欲望和动机的真实反映,并且都具有强烈的实践功能,能组织人类的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龙秀雄 《湖湘论坛》2020,33(5):66-73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反映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遮蔽、隐藏或者发生"流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陷入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意识形态本质性呈现的历史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理论思维,准确呈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弘扬斗争精神,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来指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它所代表的方向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然而,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具体的细节上也有可能出现与"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也有"能否始终保持科学性"的问题。正确区分"科学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对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努力保持意识形态科学性,切实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虚假成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