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党由"封闭型政党"向"改进型政党"转型,受政党造势规律支配,是政党正确处理政党与环境、政党与政党和政党与非党关系的必然结果。政党转型总体目标是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进化适应机制"、"优化升级机制"、"除邪纠偏机制"三种政党改进机制,实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党的"改进型权威"的不断巩固。从而为世界政党发展贡献集革命性权威、同意性权威与改进型权威于一体的新权威类型。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来看,政党价值观是由核心价值观和派生价值观两个层次构成的统一整体.核心价值观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政党宗旨的哲学抽象;派生价值观是政党为实现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价值观以及在具体的政党实践和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在政党的价值观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对派生价值观起决定和支配作用;派生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同时反作用于核心价值观.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易变的、稳定的,只有在政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才会进行调整;政党的派生价值观则是易变的、不稳定的,目的是保证核心价值观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首先,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将多党合作由政党关系发展为政党制度;其次,将多党合作由一种策略发展为长远战略;最后,使多党合作的民主性和平等性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政党执政本质以及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到执政政党的根本转变;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西方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可以增强对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政党执政本质以及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到执政政党的根本转变;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西方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可以增强对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合作理论的视角出发,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党合作理论基础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合作"精神的文化特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党合作理论基础的文化之源;人类社会的合作思想探索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党合作理论基础的思想之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的政党合作理论,以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系列的政党合作论断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党合作理论基础的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8.
"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政党关系和谐的本质特性。和谐政党关系体现了"同心"思想的基本理念。从历史角度看,我国逐步建立的和谐的政党关系,为"同心"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政党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挑战,需要我们用"同心"思想指导和推进和谐政党关系建设。因此,基于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对"同心"思想与和谐政党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探索用"同心"思想指导和推动和谐政党关系建设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政党关系,主体是多党合作体制中的政党关系;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还存在着台港澳地区的政党关系及其与大陆的政党关系。在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五大关系中,和谐的中国政党关系之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世纪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凝聚力工程的责任主体、典范楷模和领导核心;其重要作用集中表现为稳定政治、整合社会、推进民主和促统防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具有东亚政党体制转型的一般特征。经过二战前政党政治的初步酝酿,战后日本政党体制逐渐成熟,政党体制的演进历经两次重大转型,从乱党林立的政党体制转型为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再从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转型为多元化的政党体制。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影响了政治民主化与制度化进程。两次转型实质上都是基于"五五年体制",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和政策主张的"五五年体制"特征明显,保守与革新政党趋于"同质化"。另外,第二次转型之后民主党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协商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助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协商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坚定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有利于贯彻"十六字"方针,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搭建更好的平台;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政党关系和谐的本质特性,和谐政党关系体现了"同心"思想的基本理念。从历史角度看,我国逐步建立的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这成为"同心"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政党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挑战,需要用"同心"思想来指导和推进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本文基于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同心"思想与和谐政党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了用"同心"思想来指导和推动和谐政党关系建设的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能成其为政党。"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一个政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约束性规范,是首要纪律,决定政党的兴衰,决定政党事业的成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一个涉及党的建设各方面的系统工作,国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确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态度,切实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它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蕴含社会主义底色,体现出身起点高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立场定位优的优势;发挥民主集中效能,体现政治功能强的优势;整合社会多元力量,体现社会效益佳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的制度自信提供了部分依据,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党制度选择。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是抵制政治体制"西化"、反对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飞来峰"以及提升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廓清中国大陆政党制度与港、澳、台政党制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一国两制"与政党制度衔接的基础、条件和路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衔接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一国的基本原则,履行两制的基本框架,其衔接条件是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就衔接路径而言,首先必须要厘清概念。中国(包括港、澳、台)的政党制度应该是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其次,要理顺关系,即在中国的范围内,存在着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最后,还必须有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进政党协商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党协商的相关理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党协商的性质,即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理解政党协商的内涵,政党协商具有政党性、目标性、政治性、精英性、时限性、直接性等六个特点;要把握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参政党的"参政"特性;要认识政党协商的功能,即利益表达功能、凝聚共识功能、科学决策功能;要进一步弄清政党协商与政治协商及政协协商的关系,即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都是政治协商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制度治党"在促进中国共产党长远发展上具有强大的功能。首先,"制度治党"确保党的领导在制度轨道上运行,体现了增强政党合法性的功能;其次,"制度治党"从党的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入手,促进了反腐策略常态化,也促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渐规范化,体现了保持政党纯洁性的功能;最后,"制度治党"有利于调适政党目标,以促进政党应对各种挑战,保障政治秩序平稳运行,体现了强化政党适应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美洲洪门致公堂,改致公堂为致公党是致公党建党的历史特点和局限。改堂为党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1)孙中山入闱洪门,引导洪门走上革命道路;(2) 1925年以美西旧金山和南洋各埠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致公党;(3) 1945年以美国纽约和北美加拿大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洪门致公党,并由此终结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会党向政党转型的历史使命。致公党和洪门致公党既源出同"门",又各不相属;既各行其道,却又共同演绎中国近代政党形成的一般规律。此一"致公",虽非彼一"致公",但却是难得的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对象的认识经历了由"以中下层为主"向"以中上层为主"的认识转型。这种认识转型对于巩固我国的政党制度、增强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和政党社会基础的有序耦合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5,(4):124-136
"政党外交",是指一国之合法政党与他国政党或政党国际组织,为促进或影响国家关系、维护本国利益而进行的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主体上的合法性、功能目的上的国家政府属性,可谓政党外交概念内涵的核心。"政党外交"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术语,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作为一种以政党为行为主体的外交形式,这种现象早已存在。政党外交主要起源于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和社会主义国家党际交往,二战后扩大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各类政党。中共政党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政党外交"这一概念的使用,体现和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共对外工作的重大转型,可以用作概括描述党的对外工作的最主要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