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典政治哲学与古典德性伦理是相互吻合的,现代政治哲学与规范伦理具有一致性.在近期古典政治哲学复兴的过程中,德性伦理被认为优于规范伦理.理由在于论者认为,古典德性伦理及政治哲学因为具有解决人的具体生活问题的伦理导向之理论能量,也由于现代规则伦理及政治哲学解决不了这一被命名为"何谓美好生活"的问题.所以前者优于后者.其实,不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典社会中,不论什么伦理设计或制度安排、政治哲学都解决不了"何谓美好生活"的问题.于是问题就只能转换为哪种制度有利于人们追问美好生活的答案.基于此,现代理念、现代制度与现代生活方式就具有为自己辩护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理性和利益原则基础之上,因此以义务论和功利论为代表的规范伦理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模式,以德性来调节社会关系的德性伦理要在市场经济建构面临着很大困境,除了面临失去过去理想  相似文献   

4.
政党伦理中的执政主体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执政主体的视角来考察,政党伦理是由执政理想、执政态度、执政作风等主观性的执政主体德性因素构成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规范的总和。政党的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执政主体德性的培养受到各种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保持党员的道德先进性关键在于保持以执政理想、执政态度、执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主体德性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演说家的西塞罗主张人类应该过有节制的生活,节制是一种好的德性,节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征,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人们应该对权力、欲望、荣耀、野心、财富、情绪等进行节制,公职人员更须具有节制德性,并且人类应该用理性来培养节制德性,通过责任伦理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来节制贪婪。西塞罗的节制思想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全球化治理、生态治理和腐败治理等都需要节制德性的培育和强化。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论述的诸多伦理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种德性,它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亚里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公正:一是作为外在价值目标、理想状态的公正,一是作为一种内在灵魂品质、伦理德性的公正。这两种公正各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规范教育"和"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两种取向的教育范式各执一词,相互对立,前者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规范灌输而忽略德性培育,后者注重对德性的追寻而忽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任一取向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整合和融通两者,建构规范和德性相得益彰的道德教育,才是道德教育获得长远发展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食品伦理学的雏形蕴含在人类的食物习俗之中。一般说来,人类的食物习俗倾向于健康快乐的自然目的,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节制德性。当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追求社会目的时,节制德性也就突破自身限制,走向外在食物伦理规范的轨道。在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中世纪),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转化为神圣食物法则与世俗食物伦理的颉颃。二者的颉颃在农业科技大变革的历史境遇中演进为食品科技对人类伦理精神的挑战和后者对前者的反思。在此进程中,食品伦理学应运而生。食品伦理学既应当为人类健康快乐的个体生活提供理性行为规则,也应当为食品立法提供哲学论证和法理支撑,还能够为应用伦理学开拓出深刻宽广的研究领地。  相似文献   

10.
韩伯成 《学习论坛》2005,21(1):60-62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价值观、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范畴拓展了伦理视阈 ;环境生态伦理学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伦理基础 ;树立和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需要加强环境生态道德教育 ,用环境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活动 ,并妥善处理好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安翔 《唯实》2006,(12):43-45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语言正是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伦理学运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来引导和提倡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语言文明也是道德规范中的伦理问题,以语言学和伦理学的双重视角,研究语言运用中的道德伦理,应是和谐社会理论下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2.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东亮 《探索》2006,(4):172-175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13.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的必然选择,是良好的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追求传统美德的道德生活;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民主生活。前者塑造和践行德性的生活,后者是导向使德性得以产生的正义的生活。所以德育所走向的生活是追求传统和民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道德教育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大症候:道德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分离、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以及道德教育与德性远离。其原因在于:道德教育多是一种"你说我听"的模式,是一种"重知轻行"的模式,是一种"事实教育"的模式。解决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策略是:道德教育在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目的上实现受教育者通过知而指导行,在结果上落脚于受教育者良好德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支撑,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伦理学应该树立与中国自身特点相符合的价值立场,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生态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大众的判断与选择。它是德性伦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元素,或者说是促成德性成长最重要的基元,其他德性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凝炼出的12对德性要求,也都与信念伦理有机联结。它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与这种价值观相吻合的信念伦理作支撑。信念伦理的缺失将导致工具理性泛化、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研究信念伦理理论,有助于加快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刘朝武 《世纪桥》2009,(24):58-59,68
后现代伦理学与以往伦理学相比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伦理学从伦理现实和伦理学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进行的批判,预示着未来伦理学发展的方法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