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家麟 《北京观察》2004,(12):20-21
公元1644年是甲申年.这年3月,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推翻;刚夺了明朝帝祚40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又被吴三桂和清军追赶,仓皇逃离北京.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和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农民军,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灭亡。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勾结清兵,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和报复。明朝覆亡以后,清兵把对付明朝的斗争力量转而对付农民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大官僚、大地主中的投降妥协分子,一起镇压农民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镇压,使各族人民的生活遭到破坏,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3.
世人皆知,李自成在起义的头十几年中,并没有脱掉一般农民起义领袖的“流寇”作风,其部下奸淫掳掠,焚烧残杀,和官兵不相上下。这个时候,他的部队战斗力也不强,时胜时败,李自成自己都曾在几次惨败时企图自杀。大约在崇祯十三四年间,有一位名叫李信的举人投奔他的麾下,建议李自成“欲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以收天下心。”李自成采纳了李信的建议,从此,在作风上来了一个大的改变。他带领部队“散财赈贫,发粟赈饥”,“剿兵安民”。从此,李自成的军队成为“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不纳粮”,百姓“归者日众”,兵势日益强盛…  相似文献   

4.
在吴三桂入滇署理云贵军政事务之际,蒙藏联合势力的触角也伸向滇西北藏区,双方关系微妙。吴三桂出于战略考虑,对罕都所代表的蒙藏势力入滇采取认可态度,并主动与西藏达赖喇嘛结纳关系,书信礼物往来。罕都叛教问题的发生及其处理,暴露了蒙藏联合政权内部已经出现裂痕,必须予以妥善解决。吴三桂反清叛乱以及康熙皇帝要求五世达赖喇嘛派蒙藏军队协助剿吴,使西南地区多种势力之间及它们与清朝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微妙。在吴三桂与五世达赖喇嘛(格鲁派寺院集团)、蒙与藏、吴三桂与清廷、蒙藏联合政权与清廷等多重力量关系的博弈中,清朝的力量及其权威逐步得以在青藏高原地区稳固确立。  相似文献   

5.
孙咸灼 《两岸关系》2004,(10):50-52
清朝康熙皇帝在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当他举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  相似文献   

6.
陈文兴 《创造》2004,(11):26-27
三百六十年前那个甲申之年,风云突变.在短短数月时间内,明朝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入主北京,大顺政权将军刘宗敏在陈圆圆一事上处理不当,使正处在观望状态的吴三桂冲冠一怒、清军入关,李自成东征失败并率部仓皇出逃,败死九宫山,张献忠屠蜀并死于疏忽,清军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历史变得更加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00,(4):42-42
吴三桂,明朝将领,字长伯,祖籍江苏高邮。吴三桂为武举出身,随军征战,辽东总兵祖大寿是他的舅父,故吴氏父子都是辽东世族祖氏(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曾任游击、副将等职。洪承畴总督蓟辽时,奏升为辽东团练总兵官,年仅28岁。崇祯十四年辛已(1642)年秋,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洪承畴、祖大寿被俘降清。锦州沦陷。清拔出了南进中原两个巨大障碍之一的锦州,消灭了明朝北部主办,招降了祖大寿、洪承畴,给明朝以沉重打击。为此,守关外唯一重镇宁远之任便落在了吴三桂肩上。此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正以破竹之势席卷豫、陕,北京防卫空虚。崇祯手诏赐封吴为“平西王”,把大明帝国的命运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三月初六,山西全境陷,昌平兵变。崇祯帝下令弃宁远,火速率兵入卫。  相似文献   

8.
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也被用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头上……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已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人,既爱国,诗又写得好,人们爱他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不  相似文献   

9.
宝州牧和他的堂柱楹联李永庆宝州即今河南宝丰县。宝丰置州在历史上仅有一次。新近出版的河南省《宝丰县地名志·历史地名编》载:“宝州,明末李自成义军攻克宝丰县城,改宝丰县为宝州,清朝初年复称宝丰县。”据有关史料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夏秋间,李自成义...  相似文献   

10.
清初野史笔记多记刘宗敏强占陈圆圆,从而激起吴三桂“冲冠一怒”,勾引清兵入关。官修史书《明史》亦将此事作为吴三桂降清的转折。自《明史》定稿后,二百年间史家罕有异议,故1944年郭沫若撰《甲申三百年祭》时指出:刘宗敏“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虽然得到了陈圆圆,而终于把吴三桂逼反了的,却也就是这位刘将军。”解放后出版的某些著作虽不再把它说成是吴三桂降清的唯一原因,但又成了农民军将领“腐化”的证明。总而言之,刘宗敏强占陈圆圆似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1.
我在1991年春天,“打的”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探望冰心,司机是个文学迷,了解冰心不少的事情,他忽然问我,知道张恨水为什么恨水吗?因为他非常爱冰心,可又追求不上,便起了这个名字,恨水不成冰。他问我,这个“恨水不成冰”的故事是真的?我说,绝对不是。他们两人从未谋面,如何谈得上爱?后来我在南京、福州甚至银川都回答过这个问题。在人们的想像中,女作家总也少不了男女之间的“花边”与“私情”,你看与她  相似文献   

12.
阿谀,曲意逢迎也。就象人之口好于甘味而厌于苦味一样,人之耳也是好于顺耳的话而厌于逆耳之言。一则寓言说,阎王最不爱小鬼的奉承了,对于逢迎他的小鬼,必打屁股无疑。一天,一个屈死鬼向他诉说人世多阿谀逢迎之辈,也多喜好别人阿谀逢迎自己。这个屈死鬼最后说:在人世间哪有象阎王您这样不爱别人逢迎的呢!阎王听后高兴极了,立即增加了屈死鬼的阳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李自成》的结构,姚雪垠在《〈李自成〉创作余墨》一文中作了精采的说明,他说:“作家好比一个建筑工程师,要设计一座大的城市建造,他将先确定一条中轴线,然后各种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的布局。……我为着避免结构琐碎和头绪不  相似文献   

14.
清朝时期,山东有个贾财主,斗大的字识不得几萝,却爱假装斯文。一年除夕,他请蒲松龄写对联,蒲松龄写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并念给他听。谁知他~听竟大为不满,说什么“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穷鬼怎能占这个福分!”并要蒲松龄把“人增寿”改为“娘增寿”。蒲松龄见他大腹便便,半瓶水乱晃荡,感到十分好笑,便对他说:“对联要成对偶句,上联改了下联也要改,否则要让人家笑话的,”贾财主随口答道:“只要找娘增寿,下联随你怎么改都行。”说罢不辞而去。蒲松龄挥笔如游龙,十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大年初~,人们瞧着贾…  相似文献   

15.
转瞬六十载,又逢甲申年。1944年3月,重庆《新华日报》发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说的是,明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在人民的拥戴支持下,屡蹶屡起,经过16年的艰苦战斗,于1644年攻占北京城,建立大顺王朝。明帝崇祯(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进城后,李自成及其部属,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从将领到士兵,恣意掳掠勒索,劫夺金钱美女,军纪败坏,民怨沸腾。一支能征善战的大军,占领北京43天即被腐化侵蚀,变成了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吴三桂勾引清军一到,大顺王朝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这一历史悲剧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郭沫若由此写下《甲申三百年祭》。文中写道:"自然,假如从整个的运动历史来看,经历了十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力量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难道他不爱花好月圆?我想,一定是他洞悉了“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爱花开月圆的偶然,亦爱花开月不圆的常态。  相似文献   

17.
二十载春华秋实,二十载雨雪风霜,无情的岁月改变了他的面容,却始终未能改变他执着的一颗心。他爱他的职业,爱他的岗位,更爱他为之奋斗了20年的这个团队,他就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守押大队德州银行中队车长周世兴。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力量     
恨从来导向毁灭,爱才能引领重生。"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人们大声叫嚷着,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他那漂亮刚毅的脸上出现对周围人群憎恨的神色。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二日,是明末农民起义杰出领袖李自成壮烈牺牲三百四十周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仅存一年有余.个中原委,史家纷说不一,或流寇主义说,或胜利骄傲说,或享受腐化说等等,以上诸说,各执一是,也各有其理,依拙见,大顺速亡,速亡在过激政策上.一、军事上的过激.起初是轻敌.还在大顺政权攻占北京之前,新兴的清军屡败明军,占有整个东北和外蒙古.并曾侵入长城,破蓟州、衮州一带.明朝京师曾为此而告急.吴三桂掌握着明军中的精锐部队,如发现大顺政权对其有不利之举,随时可与清结成同盟.这些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7,(5)
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七月,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商量为给同治筹办婚事,让人去苏杭操办龙衣。慈禧太后的宠宦狡黠自私的安德海嗅到了这个难得机会,他认为此行可大捞一把,又可游山玩水,还可谄媚邀宠,真是美差一桩,于是便私下求慈禧让他去办,开始西太后说:“我朝祖制,不准内监出京,看来你还是不去的好。”因为清律规定:“太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