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因此,与生产实践一样,交往实践同样构成人类社会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相联系,人的认识也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首先是认识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初始教育社会化、社会学习终生化、交往通道多元化、合作关系紧密化;其次是认识客体的社会化,表现为生成和发展社会化、存在形态多样化、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再次是认识活动的社会化,表现为认识课题社会化、认识过程社会化、成果应用和转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社会的新型主体关系,关涉到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等维度。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内蕴着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发展的理论旨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主体关系思维。"劳动的实践化"推动实践主体地位的平等化,提倡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理念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生产关系理论指明主体利益的生成动力,要求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逻辑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实践的人类解放性凝聚主体价值的共通性,为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确定实现和谐世界之共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主人。我们党历来都十分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当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根本思想、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必须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随着人类社会对人在宇宙中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确立,人类认识的座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建构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    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就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安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治安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研究信息化治安管理与传统治安管理的差异性,探讨信息化治安管理模式的构成,即信息化治安管理主体、客体系统和相关信息系统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警察树立信息化治安管理理念,完善信息化治安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高效地进行治安管理活动,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提高警察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 ,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 ,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 ,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 ,并且它也…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法律主体其自然权利是自我发现的,智能机器人的权利很可能是与人类不同的演进路径。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诸如法律与伦理的边界、智能机器人的权利、法律关系的交叠等一系列问题。回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法律主体理论设立的初衷,厘清其理论发展历史进程,深入分析智能机器人出现以后对构成法律主体要素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责任主体带来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有限度地变动源自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抽象的法律主体理论。法律主体理论的构造,必须回到人的本质以多个面向理解人本身,跳出法律主体的类型化思维,用全方位的方法论思考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立法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0.
哲思睿语     
《求知》2012,(4):1-1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拉美特利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  相似文献   

11.
王君 《学理论》2012,(2):169-17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包括积极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消极方面面对的挑战。在此大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转变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其次要重点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最后要加强信息网络的法规道德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常嘉宝 《学理论》2011,(17):25-2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它既有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着重探讨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程庆红 《学理论》2010,(7):60-60,63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有限性必然限制了人的认识活动,主体认识活动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认识主体的有限、认识对象的有限和主体实践的有限,认识的有限性使认识局限于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人的状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活动的发展,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归根结底是指“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7页)这里所说的人类能力是指人所具有的确证自身主体的全部力量。这种力量蕴藏于人类的每一个体身上,并通过个体能动的活动方式展现出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围绕这一本质内涵而展开的。这一内…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领导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然而人类对领导活动科学规律的自觉研究和科学认识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领导实践经历了由朴素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对领导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同时经历了由经验到科学、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揭示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明确领导科学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科学成为推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冯立奇甄东一、问题提出的理论前提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骨架,是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考察。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是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哲学分析所得到的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从一开始其本质就是社...  相似文献   

17.
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人有了思维活动,才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才能使认识完成向实践的飞跃,成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思维活动驱使人们探索宇宙奥秘,改变生存环境。 思维活动的载体是人的大脑,而思维活动的内容则是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社会实践是沟通思维活动与客观事物运动的桥梁。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念等思维形式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思维活动,不仅受着客观事物规律的限制,而且受着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的限制。任何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活动。除宏观上受历史进程,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外,在微观上还要受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制约,文学艺术家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4)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行政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治理主体多元化,这给地方政府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地方政府改变职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信息化时代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组织结构和治理内容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1)
智能机器人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给人类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智能机器人智能性的提高,促使人类在与其互动中更深刻地思考人的本质。智能机器人替代部分人类社会角色从事繁重危险的工作,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警惕和担忧。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技术使人机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智能机器人与人在技术实践中构成共同的道德行动者,但目前,智能机器人仍然是弱人工智能,无法独立承担道德责任,不能成为和人类同等地位的道德主体,破解智能机器人的伦理困境,需要建立人-机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生存发展与历史跳跃性规律的契合东北师范大学张俊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并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形成、实现。社会发展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创造与选择相统一的活动过程,这就决定了历史运动必然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