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策划人语无心插柳也好,处心积虑也好,为世博密锣紧鼓的上海,确是技惊四座,兴建了美国也没有的海上风电场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构筑了比伦敦更复杂、冠绝北美的地铁网络,还有美轮美奂的高科技、宏伟奇特的展馆、干净整洁的城市、万国来朝的满足……在北京奥运之后,上海世博是中国的又一项国家工程,再次满足了大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2.
王晓渔 《南风窗》2010,(10):43-44
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距离第一届伦敦世博会相隔159年。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几乎全部到齐,盛况空前。184天的会期,预计会有7000万人次到场参观。上一次最多国家参展的世博会是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共155国,参观人次最多的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有6400万。上海世博会除了要刷新这两个最之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最:5.28平方公里的历来最大场地。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中国变成比危机前更强大的经济竞争者。但从2002年申办成功至今,围绕着上海世博的种种议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提醒我们,后危机时代的上海世博,不应该仅仅是一次炫耀国家实力,让世界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盛会,更应该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并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上海遭遇了自浦东开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历史再次走到一个岔路口,上海面临又一次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上海需要一个新机遇,世博会正好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上海世博文化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国际展望》2011,(2):73-89
世界博览会因其“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享有美誉,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各国推动文化外交的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设立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副主题,致力于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时半年的世博文化外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从事文化外交的能力,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更为深入的良性互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郭可  吴瑛 《国际展望》2011,(2):90-112
世博会已从最初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成果的展示舞台,逐步扩展到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并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国家品牌和城市形象带来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整个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分析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探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舆情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模式,并以此来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启示,以推动未来中国舆情外交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寻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鸣 《南风窗》2011,(22):42-45
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我们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范畴应该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一个以"和谐公正仁爱共享"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必然是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为何要提出寻找中国共识?如何保证它不是一个漂浮的二手概念,而能担当中国的真问题?“在坐标体系十分模糊的地带,当人们问我们现在在哪里的时候,人们实际上是在问,我们要往哪里走。”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4,(24)
<正>中国需要继续出发,如何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如何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巨大挑战。这一挑战,也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是否能确立新常态联系在一起。去年12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习近平在所作的报告《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中,强调了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在2014年11月2日,在福建调研时,他又提到了要激发社会活力。中国亟待激发社会活力,这已形成了执政高层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策划人语寻找边界,就是寻找游戏规则。之所以说它是中国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权力意志主导、丛林法则、或者是非信任型的交往规则,已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造成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10.
陈统奎 《南风窗》2008,(2):86-88
"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师的一种探索,成功最好,如果失败,我们也宽容失败!"既然中国舞台可以被外国人当实验场,那交给自己人试验又何妨,"试错也不怕!"  相似文献   

11.
赵义 《南风窗》2011,(6):40-41
分好蛋糕也是寻找共识的过程,包括对于市场化的共识,社会领域改革的路径的共识,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的共识等。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病,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病,乡村有乡村的病。大城市空间相对集中,正是要把这些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进行高效率的解决。如何能够不盲目地闭门造车,需要参照世界城市化的历程、规律与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世博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博外交之路。这不仅是世博会本身的创新,也是中国外交的创新,即围绕主办重大国际活动而展开的外交。上海世博会在政治外交、经济和科技外交、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出了世博外交的时代命题,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主办特大型国际活动的综合能力,开辟了地方外事融入国家总体外交的新途径。世博外交将具有长期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磊 《南风窗》2010,(15):26-27
<正>在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内,当保障公平和透明的基本制度尚且没有建立时,在很多时候,谈科学和创新听起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是中国大学招生的季节,对于大部分名校来说,如何选拔那些有创造天分的中学生,仍旧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育,已经成了一个让国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命题,却从未有过什么实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寻找中国繁荣的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中国,走到了新世纪的门口,也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系列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但是,它们似乎掉进了神秘的“黑洞”,力量被消散于无形;许多刺激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自1997年经济软着陆后,我们还没能起飞。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某种衰退迹  相似文献   

16.
走进世博     
《工会博览》2010,(10):24-31
上海世博会开幕的前十三天,我来到上海,来到世博会,为开幕特别节目《看世博知世界》进行前期拍摄工作。试运营期间,很多场馆也还在做着最后的布展、调整、维护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拍摄难度。况且,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影响场馆的试运营和游客们的参观。于是,这些天留给我们几组拍摄团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等待和行走:等待入园长长队伍的一点点前移,等待一个个确认可以拍摄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徐瑗 《南风窗》2010,(9):51-53
世博会应当让我们的国际观,让国民的国际意识更高地提升,深切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特殊责任,让我们万众一心办好世博的精神可以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广州市侨房范围内的有近三万户,三百万平方米。十多年来,已落实二八九一三户,近一八四万平方米。胡文虎与广安堂老一辈的广州人不少都还记得三四十年代声名显赫的胡文虎——一位成功的但颇有争议的华侨企业家。祖籍福建的胡文虎,父亲是缅甸华侨中医,  相似文献   

19.
熊培云 《南风窗》2007,(6):16-18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重新发现社会、发展经济、重构文明,同样伴随着人们对物权观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统奎 《南风窗》2010,(24):19-21
与以往相比,上海世博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全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的公共外交场合。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期待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绝不仅仅是GDP规模全球第二,还要被人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