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家浩 《传承》2009,(12):156-157
桂林自唐以来上巳节修禊之风甚为浓厚,"流觞曲水"活动是作为其上巳节重要内容的。桂林碑林中有"流觞曲水"石刻。商周时期"流觞曲水"还未完全成型,但流觞活动已得到广泛开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曲水活动开展得宏大,表现了其繁荣的景象;唐时"流觞曲水"活动的地位已经不如魏晋;宋时"流觞曲水"活动重要性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地区传真     
<正>第七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10月10日晚,第七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文艺晚会在桂林大剧院举行。本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以"胜地桂林、共享发展"为主题,既有国际市民徒步活动、国际美食文化展暨啤酒音乐节等参与性强的经典活动,又有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3.
上巳节是先秦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在汉代的仪式化。汉代主流文化中的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和文化建构,使春季户外活动成为以女性民俗为中心的上巳节庆。在汉至六朝时期,上巳节的仪式内容经历了水滨祓禊、洛水之游和园池之宴的转变,作为以女性为主体或言女性广泛参与的节庆活动,在其变迁过程中,女性的活动空间也经历了一个由广阔到狭窄的演变过程;而她们自己,也由身体在自然空间的自由舒展,过渡成为在亭台楼阁等人工空间被男性所观赏的对象。女性身体的被束缚和活动空间的被限定,是父权制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台湾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节庆活动,活动的创意独属于本大学,一年举办一次.像台师大有"西瓜节",元智大学有"面包节",屏东师院有"木瓜节",玄奘大学有"风筝节",新竹师院则每年春天举办"草莓节"……  相似文献   

5.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推测其最初为祭祀高禖(以求子)的节日,并很快演进为专门的上巳祓禊与会合男女之节,最后演变为一般性的游乐节日,并依然保留着祓禊与男女欢会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赵剑华 《新东方》2004,(11):12-1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政治制度虽各有不同,但在其内部的领导运作方式上无不力争按其固有的规律行事而追求科学化。未来的领导活动必将呈现出一种带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趋同化特征。人类社会将会告别幼年时期的"人治"(情感政治)和成年时期的"法治"(理性政治),跨入不惑之年的"理治"(科学政治)时代。理治论就是人类群体进入这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北宋时期,民间在这一天有"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的习俗.在浙江温岭的石塘,一直延续着叫"小人节"的习俗,是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赵利伟 《前沿》2003,(2):117-119
"一"与"不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运用"一"与"不一"的矛盾法则,阐明了文学创作及欣赏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要求,将哲学思辩转化为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批评,得出了"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的结论,不乱之杂正是文学艺术应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范畴,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只有体现了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即一而能多,杂而不乱,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初遇扩塔节正月十五,拉祜族传统节日扩塔节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各村委会到糯福乡政府拜年的日子。这一天,乡政府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一大早,乡里就开始布置起了欢庆活动的"主会场"——糯福村委会广场。工作人员们在广场的正前方搭建了一面背景墙,背景墙上悬挂"欢度新春"和"欢度元宵佳节"的横幅,横幅之间粘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整个广场被彩  相似文献   

11.
说三月三———节日风俗钩沉□辛夷农历三月上旬,有上巳、寒食、清明3个节日。上巳节后代称三月三,至今还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三国魏以前,上巳节必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中共将桂系定性为国民党系统中的"中间派""地方实力派",解决了如何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如何对待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政策问题.针对桂系的"外联内防""上联下压"的政策特点,中共桂林地方组织积极贯彻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又联合又斗争的工作策略,促进中共和桂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联合,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群众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因而常常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能否守好革命气节,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到单位的全面建设.领导干部要经受住"酒绿灯红"的考验,守好"节",必须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重在"严"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从严治党"概念的演进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虽然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明确提出"从严治党"概念,但却有相应的实践与探索。1984年11月28日,"从严治党"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从严治党",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党的十四大审时度势,把"从严治党"写进党章,标志着其作为建党治党原则被正式确立。随着实践的发展,"从严治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完成了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演进过程。"从严治党"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既是治党原则逻辑的现实反映,也是政治概念内涵演进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书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最新成果.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概念的突破;对桂林抗战文化城活动的起止时间作了深入的探讨;对桂林抗战文化的含义有了新的概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紧急状态"写入宪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国家正确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快速、强有力地采取措施,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价值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在紧急状态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宝;从理论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我国抗击非典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实践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还只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第一步,真正贯彻宪法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构建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遥授"现象承自金末,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略有采用,世祖建立元朝之后,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一般而言,元朝统治者利用遥授达成各种政治目的,如奖励军功、安抚降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以及作为官员致仕后的荣誉衔等。武宗时期,"遥授官"大量出现,这与武宗试图巩固自身及其儿子的地位息息相关。仁宗继位后,大规模的遥授活动基本停止。此外,由于《元史·百官志》不载"遥授官",导致其存在许多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与"加带衔"的区别、是否食俸禄、《元史》对"遥授官"的记载情况等。综合分析各种史料,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8.
桂林传统城建文化的人文背景深远而丰富,秦凿灵渠使桂林城建文化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唐宋时期桂林城建文化风格特色形成,桂林风貌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格局.明清以后桂林城建文化从极盛走上衰落,经过艰难的百年探索,桂林城建文化终于走出迷失,开始重建自觉.  相似文献   

19.
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要转变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文化反思.孤立地看,"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相关分析,就可以获得若干耐人寻味的发现.首先,"大同"思想的形成使先秦时期崇尚和谐的社会理念发生根本的流变;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大同"思想是"内圣外王"观念的催生剂;再次,"大同"思想为官府控制市场的体制安排提供了合乎逻辑的选择;最后,"大同"思想影响了西汉以后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萃英  高民  张晓兵 《前沿》2007,2(12):42-44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邓小平建党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本"特质。在党的建设的价值目标上强调人民利益;在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上强调人民民主;在党的建设的宗旨上强调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