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像俗语"人心不同,各有千面"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追求性格的独特性是13、14岁青少年的"热点"。但自我中心的"缰绳"又往往把他们"纤绊"在自我欣赏的框架内,使其自我表现"火爆",这样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铸就性格缺陷,失去朋友。导致社会适应性差,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具有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可,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佳的发挥。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滴水成河"的,特别是在人格成长的青少年期,…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与生活方式,影响着周围的社会。他们有时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报刊、电视充斥着“百年回顾”、“世纪断想”;他们在憧憬着人类进入下一个一千年的美好前景时,也在传播着各种预言世纪末日的书籍、学说。这种由于时间变化而在青年心目中产生的震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理性分析青年“世纪末情绪”,对于研究青年的社会心理、认识青年的观念变迁,有重要现实…  相似文献   

3.
情绪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教师的情绪不仅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态度,而且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情绪还强烈地感染着学生。 试想,教师闷闷不乐,上课呈现一种明显的厌烦情绪,完全为了应付。这种情绪感染了学生,他们对待学习也只有两字:没劲。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那样上课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相反地,教师精神饱满,教学充满激情,学生在教师良好的情绪上,热情高涨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学生的这一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强化,往往会爆发新的思想火花,诱发出一些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好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青年期的众多理论学说中,哈维格斯特(Hovighurst,1972)的"发展任务论"最为引人注目.这种理论认为,青少年要成功地实现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就必须逐渐完成"七大任务".这"七大任务"是:一、对个体自身的身体予以认可在青春发育之初,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感觉不良好,总是对这对那的感到不满意.不是认为自己的鼻子、乳房、臀部或阴茎长得太大,就是认为他们长得太小.似乎总是不合标准,不够理想.而他们所谓的"理想",则大多来自大众传播媒体中所塑造的理想形象:身材匀称,美丽漂亮,无任何结构性缺陷,更无伤疤以及"软组织"(flab).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体像"——关于自己的"身体形象",即对自己身  相似文献   

5.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人生处世,有时,沉默是一种睿智;有时,沉默是一种豁达;有时,沉默是一种涵养;有时,沉默是一种洒脱;有时,沉默是一种洁身自好;有时,沉默是一种顾全大局。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换个角度想想,有时,沉默又未必是“金”:事涉原则,你却缄口不语,态度暖昧,这种沉默是“金”么?当别人遇到难处,需要你帮助时,你却哑然无语,这种沉默是“金”么?看见坏人作恶,好人遭难,你却不敢吭声,这种沉默是“金”么?自己的正当权益、人格尊严受到践踏,你却逆来顺受,不言不语,这种沉默是“金”么?这些沉默是没有一…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公德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真正地热爱父母,我们必须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否则他无法真正排除心中对父母的怀疑和拒绝,还可能臣服于权力和金钱,成为真正的“逆子”。 ▲如果我们希望青少年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我们必须让他们有能力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文化;否则他们无法克服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反之进入虚无主义状态。 ▲如果我们希望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让青少年学会保持自己理性的文化身份,并带着他们进入其他文化的社会生活,在相互的了解和尊重过程中,认识国际社会规则的存在和必然。 从儿童本性到有成…  相似文献   

7.
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行为,就必须重视研究青少年V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思想品格教育的过程就是青少年品行成长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青少年虽然没有参加生产和交换,但社会生活条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此外还有各种环境的影响,这种影…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家长,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分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在外界环境的诱惑下产生,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盲目性,只有从感化他们的内心,措施得当,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合作,才能预防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不是真糊涂     
云溪子  耳东东 《小康》2008,(3):86-87
"难得糊涂",难在既要糊涂又不能真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是饱经风霜之人对人生的感慨。吾等不可不识愁滋味而"为赋新词强说愁"。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与青少年教育近期在<光明日报>社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春华提出了把青少年的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视野中认识和思考的看法.他说,"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使我们更加明确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作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责任.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塑造的重要时期,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少年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帮助他们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责任,无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近年来,这一比率似乎还在增长,势头令人担忧。如今.暑期临近,又有多少青少年会陷入网瘾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性格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得宛如大河蜿蜒,有时惊涛裂岸,有时浊流缓波。每个时期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这种精神和情绪的扭结、交织点。度过"万马齐喑"的文革十年,人们在阳光下暴露得并不算太长的习惯了黑夜的眼睛,一下子被  相似文献   

13.
"葛优躺"和"佛系"的兴起使"丧文化"颇为流行。作为网络亚文化发展的产物,"丧文化"以各种形式表达其颓废、戏谑、虚无的风格。一些青少年以对"丧文化"的热衷表现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反叛。然而,"丧文化"虽能宣泄情绪和缓解压力,却不能真正改变"丧言者"的现实处境或消除内心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青少年如果一味地盲从网络"丧文化"而逃避现实,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导致行动"瘫痪"。因此,我们要对"丧文化"的负面情绪与价值误区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是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首先,过多地观看电视节目会刺激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影响青少年大脑的发育和健康。其次,电视媒体所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恐惧和非安全心理,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第三,受电视商业广告影响的消费行为可能是不适当的,由此而产生的被欺骗感和被利用感将导致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为了降低电视媒体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必须采取本文提出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香港群育学校是专门针对具有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而设的特殊公立学校。具有悠久历史的香港群育学校,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香港本土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完整的"群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困难青少年"教育矫正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对内地工读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电视媒体与青少年焦虑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媒体是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首先,过多地观看电视节目会刺激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影响青少年大脑的发育和健康.其次,电视媒体所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恐惧和非安全心理,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第三,受电视商业广告影响的消费行为可能是不适当的,由此而产生的被欺骗感和被利用感将导致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为了降低电视媒体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必须采取本文提出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青春期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对不少父母来说 ,这些变化似乎突如其来 ,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自己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一些父母困惑不解 :已经越来越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 ?在一些学者的笔下 ,这种现象被描写为“心理断乳”或“代沟”。“心理断乳”的观点 ,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他们已经长大 ,要告别童年 ,要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要确立自己独立的身份。“代沟”一说则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群体行为特点———青少年开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 ,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青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提出了对青少年的保护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保护,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执行和实施"两法",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犯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部门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脚步正一分一秒地趋向清晰,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他们有时因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作者是如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的?请看“青年世纪末情绪的社会学与心理学解读”一文。  相似文献   

20.
孙静 《现代领导》2009,(4):20-20
在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的龙华居委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时会上居民家串串门,他们是居民遇到困难会想到寻求帮助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居民区党员、社工、志愿者。他们凝心聚力为民生,为辖区内居民所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