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历史主体受动性的涵义及其生其受动性的根源,以及历史主体受动性的特征和制约历史主体的因素。对这个问题的梳理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理论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能动性及其受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实践上可以警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做到统筹兼顾,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做到人和自然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对"现实"这一范畴的探究中,更是受到黑格尔现实观的重要影响。因而,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研究对于促进对马克思现实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的现实观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他将现实和存在加以区别,提出现实是本质与实存、内部与外部的直接统一,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并努力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与以往西方传统哲学的现实观相比较,其现实观具有理想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4.
周鹏 《理论月刊》2014,(5):28-34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核心层、价值层、策略层的有机统一。其中,核心层科学地分析了人的本质,确立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价值层站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立场上阐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人的解放,明确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性;策略层针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事实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式,凸显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依赖性。从层次上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划分为我们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人学思想、如何评判苏联模式、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当代我国青年思维方式的演变绝非偶然。这种演变有着合乎历史逻辑的动力和原因。其中。如果说青年一代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自我观崛起、主体意识觉醒是直接主观动因的话,那么,“文革”历史的反作用,特别是遍及中国大地的改革开放,则是深刻的客观历史动因。可以说,当代青年思维方式的演变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思维方式是人的思想结构的重要层次,是人们借以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是认识过程特有的带规律性的定式或模式,是一定思维立场、观点的结晶。它预示着人的认识能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的主体的基本属性,在现实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自主性和依存性、实践性和意识性、社会性和个体性以及创造性和重复性等五个方面。主体性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要有内外两种结构构成,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客观独立性,二是指教育主客体之间相对独立的主体性,三是指教育主客体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杜高明 《求索》2015,(1):35-38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启蒙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萌芽;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主体"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感性主体"的思想成果;最终在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是客体中的主体,即人既是受动的主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表现对客体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的实质是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科学的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不仅对哲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至关重要。在他早期的哲学探索中,经过对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麦克斯·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几位重要人物的批判,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这一逻辑起点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了解,通过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要采取辩证的方法,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早期的哲学探索历程中曾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过批判,其中以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麦克斯·施蒂纳为典型代表。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经过哲学反思和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寻找到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这一逻辑起点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哲学完成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源于马克思,它的真谛是马克思主客体两方面思想的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界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在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下,由人所主导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是专指由人为主体,自觉地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社会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应贯彻科学方法论三项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结合,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原则。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只能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发挥主体性,能动地创造历史的结果。现实的发展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它的科学性也是相对的,是逐步提高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习者主动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代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适应性等.在问题式教学的展开中应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循环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陈晓明  郭良婧 《理论月刊》2003,(12):51-55,60
《手稿》在揭示资本主义异化事实的同时,形成了初步的经济伦理思想,具体内容表现在马克思对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本质关系、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与地位、人的复归等论述上。马克思的经济伦理观思想反映了马克思基本的伦理诉求,它与后来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今天解读《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助于深化《手稿》的理论价值,并对现实的经济伦理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人的本质存在和主体间关系出发,把交往实践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交往理论提供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视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理论范式、教育角色与工作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要树立教育性交往工作理念,搭建交往性工作平台,采用对话沟通法、民主参与法、团体学习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现实的交往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转型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18.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阿尔图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认为,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认识论断裂”。他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时期与科学时期。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也是意识形态性的科学,过度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