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我军--是位为台湾地区新文学与祖国大陆新文学架桥铺路甘当“导路小卒“的先驱者,1985年,北京隆重举办了纪念张我军逝世30周年座谈会,1995年,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了“张我军学术研讨会暨张我军逝世40周年纪念展“.……  相似文献   

2.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3.
8年前,在北京举办“台湾作家张我军逝世30周年座谈会”上,当年82岁的北师大教授叶苍岑老先生,满怀深情地朗读了《悼挚友张我军》七绝四首,其中有“乐育堂中建笔社,命名‘新野’拓荒原”句.后叶老先生又补写诗序说:“1927年,余于北京师范大学识同窗张我军兄,彼此志趣相投,遂成莫逆.又与师大爱好文学学友组成‘新野社’,取开拓荒原之意,旋于‘乐育堂’(北京和平门外老师大旧址内一座两层简易楼房——笔者注)楼上觅得一室为社址.入社同仁每隔数周各交一篇习作,文中常针砭时弊,彼此传阅,读至击中要害之句皆为抚掌”.  相似文献   

4.
1995年是父亲张我军在台湾逝世的40周年,也是我同他在北京分别的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不时忆念着父亲并做着返乡之梦。近几年来,居住祖国大陆的台胞纷纷回台探亲或定居,而我在台已无三亲等以内的在世亲属,是不符台当局申请赴台探亲现行规定的。何时才能返乡扫墓祭祖,同宗族亲属相聚,并一睹现今故乡实貌,成了长期困扰着我的一块心病。 然而去年年中,突然收到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邀我于年底赴台参加“张我军学术研讨会”的电函。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出现了“柳  相似文献   

5.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7.
金芒 《台声》2003,(12)
记者:得姓于5000多年前的张姓,无论在大陆、在台湾都是赫赫有名的第三大姓。300百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出生入死的有一大批张姓将士,其后裔及明清年代自闽粤入台的张姓先民,为台湾的开发奠定了根基。台湾张姓知名人士很多,如“番仔驸马”张达京、台湾新文学先驱张我军、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等等,今天就请郑老给我们讲讲台湾张姓族人的事迹。郑坚:台湾第三大姓张姓族人,史有记载的最早入台的是300多年前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众多将官:如殿兵镇张荣、游兵镇张华、张在、张骥、后提督中协张显、水师副将张钦等等。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自闽粤…  相似文献   

8.
“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张我军·《乱都之恋》之七1924年初(民国13年),台湾青年张我军从上海来到“十丈风尘”的北京,投奔在厦门相识的乡亲、正在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读书的张钟玲。那一年他22岁。在那一年他接连投书《台湾民报》,向当时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抛出力作《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由此引发台湾文学新旧大辩论。也在那一年他写了名为《乱都之恋》新诗。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14)
正何标:从"乱都"北平走向人间正道何标,原名张光正,台湾台北县板桥人,1926年在北平出生。其父张我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奠基者。张我军1924年到北平求学,期间,与罗文淑(后改名罗心乡)从相识相恋直到结婚。婚后,夫妻曾一同回台湾,不久罗心乡就怀上了孩子,因水土不服等原因不想在台湾生产,就和丈夫张我军一起又回到北平。张我军夫妻共育有4子,分别名为"正、直、诚、朴"。  相似文献   

10.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张我军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与贡献,关于他在北京期间的文坛交游则缺乏关注。现新见张我军佚文一则,呈现了张我军与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交游之情形。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窥视在特定历史情境与身份困境中张我军与武者小路实笃文学相遇、交游的契机与动机。张我军对武者小路实笃的文学接受,以及在此过程中张我军心理性格自我分化与内在选择的独特性,投射出非常时期张我军的中日文化交流观以及其中渗透的政治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张我军主编的《日文与日语》杂志作为“民国以来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有影响的日语研究期刊”,对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而言,具有重大的学科史意义;张氏日语系列教材大大推进了日语在中国各阶层普及;作为一位师者,他不仅以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法培养了一批精英之才,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日语教育引入正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研究者、编者、著者、师者”四重身份的重合、互动使张我军成为中国日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台湾云林县姓廖的居民很多,尤其在西螺地区,姓廖的居民超过半数,这个廖氏宗族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诏安迁居到西螺地区,是称为“张廖氏”的“双廖”,与一般堂号为“武威”或“巨鹿”的两支廖氏系统(俗称“单廖”)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双廖是“在世时姓廖,逝世后改姓张”,俗称“生廖死张”。  相似文献   

14.
张西曼同志(1895年—1949年)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今年7月10日是张西曼同志逝世50周年,本刊特发表其女儿张小曼的文章,以示纪念。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遇害后仅仅两天,7月17日张西曼挥毫写下了“公朴,我们民主战士的...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新文学的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1,(6):28-29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教育工作者、中国国防工业事业和航天战线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领导者、原七机部三院党委第一书记、离休干部(副部级待遇)贾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0月10日16时1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贾克同志1919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18.
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葬礼时,恩格斯用英语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恩格斯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  相似文献   

19.
70年来,我军坚定不移地听 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 指挥,牢记我军宗旨,认真履行军队职能,胜利完成了夺取政权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质量建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大力加强我军的质量建设,全面提高我军的战斗力,以新的面貌跨入新世纪。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党我军的重  相似文献   

20.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是我军纪律建设的开端,是我们党对封建主义、旧民主主义军队改造的开始,成为定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创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我军的影响和改造,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彻底性,是我军一次作风纪律的自我革命。建军以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在作风纪律上自我改造、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必须在新时代坚持继承下去,将纪律建设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