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经济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使得许多公共利益在受到侵害时 ,因没有人起诉及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得不到司法救济。借鉴外国的做法 ,我们可以把我国的经济公益诉讼划分为三类 :机关之诉、民众之诉和受害人之诉 ,并在一些矛盾比较尖锐的领域中引入经济公益诉讼机制 ,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而诉讼费用采用无偿主义或先收取原告适当费用 ,待判决被告败诉后再由被告承担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的可诉性与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其在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其它法律部门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由于经济法可诉性的缺失,其自身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基于此,实现经济法的可诉性,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就成为解决和平衡经济纠纷、经济冲突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发展至今,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形式,公益诉讼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应早日建立和发展行之有效的公益诉讼制度,以期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由来已久.它对于监督行政权的合法行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研究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总结其经验,对于推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及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我国学界要求建立“公益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即试图通过对传统起诉资格的拓展,来扩大司法救济的范围。但是,在社会公共利益的边界模糊不清、原告适格及其代表能力有限、诉讼成本过高以及法院和法官角色定位困难等诸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公益诉讼制度的移植和构建应当理性而审慎。  相似文献   

7.
在文义上,中西方都对“公益”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有的认为是公共利益的简称,有的认为是与免费、慈善、义务援助等公共事业有关的活动.因此,对公益诉讼的理解也就存在两大偏差:有的认为是为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有的认为是与法律援助、为弱势者提供免费诉讼等类似的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模式。作为公益诉讼的创始国,美国已形成健全的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引进公益诉讼制度时应借鉴和参考美国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实践操作层面和地方规范层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但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解学者们仍各持己见。本文试图从环境的公共性和公益诉讼的特性两方面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进行界定,从而对环境公益诉讼中最适当的起诉主体、应有的诉讼形态和诉讼请求类型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进一步立法提供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公益诉讼案件不断出现,法学界对其研究也成为热点,但总体上,我国的公益诉讼还属于新事物,无论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其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诸如公益诉讼的范围、诉讼主体资格、程序规则、判决效力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遇到很大困惑。公益诉讼也对传统诉讼理论和制度提出了变革式的挑战,其事关国家、社会及公众利益之得失,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和成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约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从多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根本性标志在于非排他性和使用与消费的共同性。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其本质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开放性是公益诉讼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尚在发展初期,由于民事实体法依据的缺失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制度运行的效果。构建逻辑自洽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体系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最高追求,但面临社会公共利益概念难以明确的困难,直接将社会公共利益类型化的具体形态作为法律保护对象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侵害行为克以相应的民事责任,是一种可行方案和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而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欠缺。因此,应借鉴西方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结合我国的现状,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重点应解决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法律支撑。但对于何谓"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该如何界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立法和司法解释并无相关规定。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法律化后的宏大法律图景未能在行动中的实践成为可视的制度实在,公益诉讼法律条款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推崇实用主义和渐进式功利主义的改革路线和利益导向机制,严格限定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将大量主体阻隔于法院大门之外,割裂协调有序的公益诉权主体链条,致使公益诉讼无法实效发挥制度机能。公益诉讼的制度化或者再制度化可将权利生成和整体正义作为指引公益诉讼精细化发展和长远性发展的基本功能导向,适当开放公益诉讼通道,建构行政机关、检察院、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多元互补的原告主体体系,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务实而理性地探求主体扩张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环境公益诉讼可分为环境诉讼和环境侵权诉讼两类,环境诉讼可仿照刑事司法中的模式,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追诉权,同时在诉讼程序完整性的构建和监督体系完善的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环境公益诉讼的有效性。环境侵权诉讼可由环保部门、团体和个人来行使诉权,依有关法律规定行使。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中,"法庭之友"已经成为一个新元素被纳入制度构想.根据"法庭之友"制度,非案件当事人可以向法庭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不为法院所知的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意见.将该制度与我国现有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法庭之友".在公益诉讼中引进"法庭之友"不仅有助于实现司法民主,更具体体现了"支持起诉"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民事诉讼事法》第55条规定了公益诉讼,可是,从诉讼标的的角度,“公共利益”在实体法中的阙如成为公益诉讼正当性的一种阻遏,那么,在以权利而非利益方可启动诉讼的前提下,只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利化描述才是根本出路。在求证出公益诉讼的诉讼标的之后,诉讼担当是成为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最佳理论依据,但是,检察机关承接的只能是公益诉讼形式上的权利,而实体权利仍归真正权利人。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者都把公民环境权当成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但在明确了人们常说的环境公益实际上包含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两种情况之后,便容易判断环境权这种属于个人的权利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环境公益诉讼是为环境公共利益而为的诉讼。实践中的环境公益诉讼拒绝接纳环境权假说。这种诉讼既不需要以所谓的个人环境权为理由,也不以实现个人的环境权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