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三大差别不断扩大。因而,提出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促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的思想,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资源配置具有计划性、直接性和均衡性,把区域综合发  相似文献   

2.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客观现实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区域间协调发展。随着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在市场机制、区域分工和基层创新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适应改革需要。应该在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构建多样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及激发基层创新动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蕴含于他们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体系之中。他们在多重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并在唯物史观的框架里考察文化现象,阐明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以及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性、开放性和跨越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分工是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源泉,也是后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分工必须建立在特定区域适宜性要素禀赋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不同区域需要基于自身不同资质禀赋进行适宜性专业化分工。建立在适宜要素基础上的适宜分工,从早期的劳动分工到现代意义上的区域分工、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分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适宜要素基础上的区域分工最为稳定,也最易发挥要素效率,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和改进。对后发区域而言,必须根据适宜性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体系,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缓解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未来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是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不充分不发达的产物,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系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协调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一国之内区域分工与区域协作的原理,为人类社会均衡配置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地域融合,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方法.归根到底,公平的观点和效率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三种实践模式:宏观模式、中观模式和微观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思想的运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兵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兵团所辖师分布在自治区14个地、州、市境内,形成了点状分布、带状布局的"三带二区"的经济格局,即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经济带、边境经济带、石河子垦区和十三师特色经济区.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是实现兵团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总量虽然达到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仍居世界100位以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决定了社会生产流通过程是多样复杂、多层次的,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个新资产层产生就不可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体现着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另一个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分工范畴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晶 《唯实》2008,(7):29-3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重要活动——生产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工”范畴是《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分工,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现实之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空间市场一体化,建立在合理地区分工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兴起,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对其可能给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分工是现代国民经济十分突出的特征。一般认为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 ,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①。马克思所指的“地域分工” ,即区域分工。所谓区域分工 ,是指一国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 ,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 ,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 ,以图增进区域利益。区域分工有其自然基础 ,但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而是…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我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进程中,陈云在区域生产力布局、协作区经济关系等问题上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他在处理区域规划问题上提出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思想,对解决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布局、工业生产力的合理配置、经济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当下我国的基本现状,这种不平衡性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基本线索,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剖析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内在动因,探讨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山东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力的对策措施,促进山东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彻底扭转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主要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找出地区农村工业的差异,分析中西部农村工业落后的原因,培植中西部农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缩少地区农村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自然生产力论、合理利用资源论、可持续发展论以及科技进步论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化趋势下,服务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中,服务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深化对服务产业促进生产力进步功能的认识,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产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产业促进生产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分工演进和内生技术进步、加速内生性要素积累、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推动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进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支持奈件.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都已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据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作的数量分析,我们认为,自改革以来浙江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但这种不平衡并没有导致原有的发达与落后地区继续向两极分化,而是趋向于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凸现和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这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状态,我们称之为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本文对这种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原因及其政策选择作一探讨.一、区域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理论界定与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通常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在静态的意义上考察某一时点上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在动态的意义上考察某一时段内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性.动态的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与静态的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二者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静态的不平衡性可以是动态不平衡的起点和原因,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