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41年—1946年间,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和《大公报》之间,有过三次针锋相对的论战。三次论争的问题,都同国家、民族的荣辱兴灭攸关。一、周恩来《致大公报书》《新华日报》同《大公报》的第一次论战是在1941年5月。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被打退,它在政治上极端孤立的处境下,反共活动有所收敛,却加强了对新闻界的控制,报刊上充满反共叫嚣。这个时候,为逼迫国民党投降,日军约10万人于5月初进攻黄河以北位于晋南、豫北的中条山地区。这一地区集结有国民党军15万多人。这些国民党军原以反共为主要任务,对日军缺乏作战准备,在日军进攻时大部分采取避战方针。因此,虽然八路军主动出击,截断了同蒲路、正太路、平汉路、白晋路等日军的交通线,作了积极配合,国民党军仍然全线溃败,不到20天损失兵力7万余人,丧失了中条山及附近边区的大片国土。蒋介石不肯动用包围陕  相似文献   

2.
21.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背信弃义放冷枪同室操戈汪精卫公开投敌后 ,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行也暴露无遗 ,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从1939年12月起到1940年3月 ,蒋介石命令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军队向我进犯 ,并准备进攻延安。针对国民党的军事进犯 ,我党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斗争 ,坚决执行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对国民党发动的进攻 ,予以迎头痛击 ,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第二次反共高潮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蒋介石国民…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对国民党政府从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加之英、美的劝降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反动方针.随后,各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趋严重,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袭击和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或后方工作人员的严重事件.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我党我军打退.1940年底至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了以“皖南事变” 为最高峰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又被我党我军打退.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中国现代史上惨烈的一页痛史。作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就提醒全党对黑暗局面的到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事变过程中,他和中共中央尽了最大的努力加以挽救;事变发生后,又带领全党胜利地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在此期间的杰出活动,不仅使中国抗日战争克服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而且也维护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第二次反共高潮到来之际,毛泽东集中党内智慧,制订对策,以应付最黑暗的局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结成法西斯同盟,其霸占全球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全世界为之战栗。  相似文献   

5.
开刀 1939年深秋,冀南消灭了顽军石友三部,太行消灭了顽军朱怀冰部,打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剪除了日顽联合对我抗日根据地的威胁,使晋冀鲁豫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步入正常轨道。三八六旅在太行山上又获得短暂的休整时间。  相似文献   

6.
近年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中,有一篇《胡乔木谈皖南事变》。这是乔木同志在生前的谈话纪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皖南事变的国内外背景;精辟地论述了毛泽东领导全党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艺术;深刻地总结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公正客观地剖析了这个事变的来龙去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李辉 《湘潮》2021,(2):48-50
1940年秋至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阴谋策划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损失,国共合作濒临破裂。面对严峻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化解危机,狠击第二次反共高潮,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此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对中国抗战的政局和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志刚 《湘潮》2011,(3):6-9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不但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使部队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蒋介石妄图通过围歼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来达到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也彻底破产。在这一过程中,刘少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1940年秋天,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时之间,国民党特务肆意横行,为非作歹,气焰嚣张。当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和北碚之间的古圣寺为难童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国民党当局认为:育才学校是"红色"学校,扬言要封闭。因此,地痞、特务多次到校捣乱。加之物价飞涨,办学经费困难,师生一日三餐眼看难以为继。陶行知整天穷于应付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心力交瘁,终于病倒在床。就在陶行知一筹莫展之际,9月22日傍晚,周恩来、邓颖超在《新华日报》记者张晓梅的陪同下,专程从重庆驱车到北碚,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该事变震惊了全国人民,激怒了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来,皖南事变表明蒋介石坚定了反共决。心,并成为国共关系大破裂的开始,我们必须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的意图有二:一是要求结束对国民党的温和态度,立即在政治上、军事上做好全面反击蒋介石的准备;二是强调只有猛烈的全面反攻,才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和进攻。1月17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最高峰,共产党内,主张同国民党决裂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反而冷静地注视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百花园     
《湘潮》1998,(2)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的一次历险1940年11月,在苏北盐城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刘少奇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江北各地军民的对敌斗争。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对皖南新四军的遭遇忧心忡忡。为了打退国民党的猖狂进攻,他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他经常守候在电台旁,向党中央汇报苏北及整个华中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聆听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调动新四军、八路军江北部队,反击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1月9日,国民党军队企图在盐城包围中共中原局领导机关。刘少奇一面指挥部队打击敌人,一面指示译电员将所有记录下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12.
60年前,在安徽泾县的茂林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它是国民党顽固派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一手制造的千古奇冤,是国共关系史以及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个惨痛的同室操戈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194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强令我黄河以南的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暗中又纠集了7个师的国民党部队,对我北移的新四军实行包围.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将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顶点,国共两党合作关系急遽恶化,到了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尹凌 《红岩春秋》2006,(2):62-64
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潮的促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抗战,共御外侮的新局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上海失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西迁重庆。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逐步改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在向日本发动“冬季攻势”的同时,开始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在政治上,则大肆推行“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法西斯信条,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2月12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国民政府提出、由蒋介石宣读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纲要》提出在相持阶段“精神重于军事”的“救国之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宣扬“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建国信仰”。国...  相似文献   

16.
李迪 《学习月刊》2010,(8):100-101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新华日报》是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共产党机关报,在中共宣传抗日争取进步,发展巩固统一战线,在政治新闻宣传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起党报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享誉剧坛的著名历史话剧《屈原》,4月初起在重庆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两首贺诗,激起各方人士纷纷赋诗唱和,《新华日报》为此开辟“《屈原》唱和”专栏,由此形成的“《屈原》唱和”热,堪称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盛事。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富,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积极抗日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接连制造反共摩擦和军事进攻事件,直至194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九千抗日健儿血染沙场。在加紧军事反共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文化运动的压…  相似文献   

18.
正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批珍贵而特别的报纸——说它珍贵,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和平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它特别,是因为其第一版全刊登着各种各样的广告,让人有些意想不到——它就是当年在国统区赫赫有名的《新华日报》。"希望每一个读者都是本报的作者"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意旨,要求在国统区创办《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宣传舆论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继山西"十二月事变"之后发动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其基本史实在史学界早有公论。可是,近期关于皖南事变的某些历史事实却有相反的说法,比如"小朝"整理的曾任项英秘书、已故扬帆同志的口述,以《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为题,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2期发表。  相似文献   

20.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虽然国民党允许中共的新闻媒体《新华日报》和大型政治理论刊物《群众》周刊在其统治区内公开出版发行,但从《新华日报》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迫害和压制,纸张封锁即是其中最毒辣的一手.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就曾多次对其部下说:"要公开查封《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不好办的,不准商人卖纸给他们,不许经济部给他们分配纸张,他们就会自己关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