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陈伯达是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得力“干将”,曾被称为“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当过“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党的高层领导人物.他的发迹有什么“决窍”,据《陈伯达其人》一书记载,陈伯达对他的同乡曾说过这样的私房话:“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陈伯达跟人,他先是跟准毛泽东,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霞飞 《世纪桥》2005,(9):48-50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中央文革成立不久,陈伯达就陷入了孤立状态。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那几个人,也都是有点政治野心的人物,他们早就看出来江青不光身份特殊(毛泽东的夫人),地位特殊(实际主政的中央文革副组长),而且看出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能够呼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陈伯达是福建惠安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坐上了中共中央第四把交椅,位次仅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在那疯狂的年代,他像疯子一样,咬了不少人,打了不少人,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常常会此消彼长。在党风清明的50年代,陈伯达也曾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层情况。陈伯达曾说过:“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当毛泽东意欲把汪洋大海似的小农组织起来,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时,陈伯达不辞劳苦,南北调研,为这场大变革提供实际的依据,从而就有了陈伯达的首次故乡之行。  相似文献   

5.
江青与陈伯达相识较早,并且在一起工作过。“文化大革命”初期二人也合作过,但在“文化大革命”进行期间,二人却有了矛盾。后来,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面和心不和的两个毛泽东的秘书早在1939年春天,陈伯达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到了20世纪60年代,陈伯达仍然担任着毛泽东的第一号政治秘书,同时,还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作为毛泽东的夫人,江青也于1956年成了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主管毛泽东的生活方面的事。由于二人工作性质不同,工作上也就自然没有矛盾,在平时,面子上也算和气。但陈伯达…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第一个被夺权的是人民日报社,中央派去的工作组组长是陈伯达。 决定在“文化大革命”中派工作组,始于1966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经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及有关领导同志研究,决定由陈伯达率临时工作组去人民日报社。当日经周恩来向正在杭州的毛泽东请示,获得同意。第二天,又由刘少奇起草,刘、周、邓为此联名向毛泽东请示:“拟组织临时工作组,在陈伯达同志直接领导下,到报馆掌握报纸的每天版面,同时指导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对外新闻。”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同意这样做。”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最早派出的工作组。  相似文献   

7.
陈伯达从刑满到去世叶永烈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也有难度很高的采访,其中,要算是头一回去采访陈伯达最为尴尬。陈伯达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多年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文革”中,他成为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8.
钱江 《党史博览》2011,(5):19-21
1966年5月31日晚.陈伯达带领“中央工作组”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夺权,于次日(6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煽动“文革”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际上.5月最后一天的夺权闹剧只是陈伯达在中央机关报打出的第一拳。  相似文献   

9.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1月20日,76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在10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45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9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的,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是由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的历史类学术刊物。1954年2月,《历史研究》创刊号正式出版。第一任主编、副主编分别是尹达、刘大年。刘大年后来在《(历史研究)的光荣》一文中说:“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与《历史研究》的创刊有直接联系。陈伯达曾经对尹达和刘大年说.办刊物必须“百家争鸣”。1956年1月,康生在一次会议上说,陈伯达提出了“百家争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天磨 《党史博采》2004,(3):18-21
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人们对于陈伯达还活着,感到惊奇,同时,也勾起了对陈伯达问题的回忆。此时人们看到的陈伯达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夏,毛泽东接见有关中央和地方领导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组织新闻稿,将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余秋里之名省略。毛泽东审阅时间:“还有余秋里嘛!”陈伯达无奈,只得将毛泽东原话“还有余秋里”转抄新闻稿上。后,凡报道中央大事,余秋里必居名单最末一名,且冠“还有”两字,当时广播于名单念完后,亦总停顿一下,曰:“在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余秋里。”意在将其打入“另册”也。余秋里当时掌政于国务院生产组,与谷牧一起辅佐周恩来统筹全国“促生产”工作,名单上位居其前之人,多为“抓革命”之领导。此亦为一段特殊历史之传奇映射。  相似文献   

14.
晚年陈伯达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已经老了。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在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2):23-27
(续上) 与陈伯达在"中央文革"斗法 江青虽然是"中央文革"的第一副组长,但毕竟还有组长陈伯达.虽然中央规定陈伯达生病期间由江青主持"中央文革"的日常工作,但中央并没有解除陈伯达的组长的职务,因此,陈伯达还是名正言顺的组长,而且,陈伯达也不甘心只当个挂名的组长,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想利用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这一身份管一点事情.  相似文献   

16.
天磨 《党史纵览》2004,(4):32-36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已经老了.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巴图 《党史纵横》2004,(5):11-15
五、林彪拉陈伯达,陈伯达也主动投靠林彪,陈伯达终于成了林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在"九大"上,陈伯达仍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保住了原来的地位.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中央政治局中是孤立的,他的地位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文革”风暴,破“四旧”运动兴起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相似文献   

19.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了,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副组长。江青起初处处关心维护陈伯达,陈伯达便写报告给毛泽东,说在他生病期间,由江青代理组长职务,临时将权交给江青。然而,等到陈伯达出院后,江青却紧握权力始终不放手,从此,陈、江二人起了矛盾。  相似文献   

20.
赵庚 《党史纵横》2009,(4):14-16
1904年10月,陈伯达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15岁那年,陈伯达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到厦门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