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交评论》2017,(1):107-128
冷战时期,分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在互相交往时,同样会面临如何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从中法关系的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中国(中共)—法共—法国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从中法两国关系对立、党际关系占主导地位,到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改善但受到法国政府限制,再到党际关系制约国家关系多层面发展,最终到党际关系破裂、国家外交关系确立。这种变化反映了跨阵营国家交往时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张力,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阶级对抗性、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利益的错位以及冷战国际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和观念的转变,这种张力得到了化解。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促使政党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部分,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服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我国已与世界159个国家建立了大使、领事馆外交关系,各国派出的驻华外交机构绝大多数设在首都北京。我市建外使馆  相似文献   

3.
王军 《外交评论》2009,26(1):46-56
国际体系转换影响着国家的外交转型,随着国际体系更迭,一国外交转型可能出现时滞现象。在晚清外交中,中国被迫接受并逐渐习惯了西方制定的国际规则,但这些规则却很难全面应用于中国与非西方的其他国家关系中。以1853—1911年清政府和暹罗的关系为例,虽然清暹关系深受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但晚清决策者在观念上既难以判别该体系转化的内涵,又难以接受用新规则指导中暹关系。这种滞后的认识以及转型时滞既阻碍了清暹确立新的现代外交关系,又不利于双方交往,从而使一些双边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漂流事件"引起的中日两国交往史是清代(1644-1871年)中日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漂流民的中国漂到事件既影响了清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也再现了清代中日两国的友好历史,而日本漂流民与漂着地的中国人民在交流中产生的碰撞也为我们深入考察当时日本庶民的中国观提供了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日本漂流民所引发的中日交往拉开了清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学习周总理的谈判艺术和外交风格——忆中法建交谈判李清泉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是我国同西方大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第一个国家。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国际事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法建交谈判是在周总理亲自参加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我当时担任中...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其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自汉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与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有了正式的往来。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官方的交往,也有民间的往来,既有和平友好相处,也出现过敌对状态和战争。因此,对外关系及其政策就成为制约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促进、或阻碍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作为规范当今外交关系中包括外交特权在内的最基本问题的最完整、最全面和最具权威 ,就世界外交关系而言其意义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立法性国际文献来介绍和评述。文章分别评述了公约的诞生背景 ,特点和内容 ,作用和意义 ,同中国的关系以及国际社会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保护港澳台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方面,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是对外交往的主体,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台湾当局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时,中国政府主要行使的是领事保护的职能,而外交保护措施一般并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外交保护不但需要外国政府违反国际义务而且要求受害者"用尽当地救济",另外,是否最终行使外交保护还要考虑到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
完善检察官与律师接触交往的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司法廉洁、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律师同法官、检察官接触交往作出严格规定,其内容包括交往的原则、交往的限制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律师与法官、检察官的接触交往一直缺乏明确的规范。目前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规定,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完善检察官与律师接触交往的行为规范,需要明确检察官与律师接触交往的原则以及不当交往的情形,建立检察官与律师的良性交往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深度媒介化的背景下,社会关系正在被深刻重构,媒介化交往由此产生。基于网络情境的媒介化形塑社会交往,使媒介情境与现实交往空间融合;媒介情境中虚—实关系的转化、公—私边界的模糊使弱连接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媒介情境构建了个人窗口化、群体汇聚性、价值割裂性的社会交往逻辑。媒介化交往中,媒介赋权与交往控制下的权力关系涌动,权利—权力关系转换,产生了权力主体关系对立这类权力异化问题。随着互为的监视、审视与审判等交往权力的流露,交往权力会具象为对抗式、阴谋论式与流量式交往等表现方式,引发自我身份维稳、总体性关系维系、交往范式的崩塌风险。应通过梳理媒介情境边界、约束交往权力、树立新型的媒介素养等角度去重新构建媒介交往秩序。  相似文献   

11.
翁明 《外交评论》2003,(3):58-63
中国同英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是1972年3月,这是在70年代初基辛格访华,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是在中国完成同西欧诸国建交之后才完成的。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1950年中英就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进行谈判,历时22年之久,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堪称外交史上罕见的特例。  相似文献   

12.
刚果诉比利时逮捕令案是近年来国际法院做出的一项判决,主要涉及到外交关系法和国际刑法上的问题。本文从该案的背景出发,在介绍国际法院判决的基础上,评析本案对国际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习惯、习惯法以及民间法与司法和法律方法的关系,是自从我关注民间法以来,一直挂怀的课业,当然,在我看来,它也是我国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课业。众所周知,法律是人们交往行为规定性的产物,尽管法律反过来也会进一步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但在最终意义上,和人们交往行为的规定性相比,法律只能是、永远是被决定的。再完备无遗的法律,也不可能完全搜罗尽净人间交往行为的所有事项,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避是一种当事人主观能动的选法行为。我国现今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导致越来越多的法律规避现象的产生。更好、更深入得研究这一问题显得越来越具有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简况张文玲现代意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首先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后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先后制定适合本国情况的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从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按照这类法的几种情况,分别作简略介绍。一、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违背...  相似文献   

16.
张文贞  杨光 《外交评论》2000,(Z1):55-58
中国与埃及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古老的金字塔与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遥相生辉,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埃两国人民不断的友好交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近代,两国人民又在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相互支持与相互帮助。埃及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它也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非洲国家关系的重点。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和埃及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和两个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交60年的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军 《外交评论》2009,26(3):9-12
60年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命运是同国家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大致划分为前30年(1949—1978)和后30年(1979年至今)。宏观地看,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在这两大时段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从客观上看,新中国在各个阶段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形势的剧烈变动,都会导致外交政策的向前发展或波动,并进而表现为外交关系的发展或动荡。另一方面,不论是取得的成就还是遭遇的挫折,也都有其主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 自七十年代起,韩国妇女日益广泛地参与全球性的妇女交流活动。韩国的妇女机构、妇女组织与联合国有机构如亚太经社理事会、开发计划署、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妇女发展基金会一起工作。 韩国参加了1975年联合国妇女年和1976—1985年妇女十年活动,签署了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颁布了《男女雇佣均等法》。1986年,韩国政府首次向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提交了消除对妇女的歧视报告。韩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妇女有着密切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一个总体评价。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和多元性。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在价值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重和合、综合、责任和德治,而西方人重竞争、解析、权力和法治。在交往中若能注意到这些差异,则可能避免价值冲突,使中西之间的交往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20.
交往贯穿于人类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纵向上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背景为出发点,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