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占祥  詹凯 《人民论坛》2014,(4):208-210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其中,物质利益诉求是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因素,无产阶级最彻底的革命性使其政治参与程度高于其他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参与的实践运作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参与的基本目标指向.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参与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主反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丰富的民主反腐思想,既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成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指导思想。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反腐思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百顺 《前沿》2012,(11):30-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与我国广大人民政治参与实践相结合的历程中生成的,其中坚持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必须加以制度保障、政治参与方式服务于政治参与目的等理论,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石,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十分重视,经典作家们强调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视之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民主政治中,适当的群众政治参与是确立和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途径。首先,政治参与具有政治沟通功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特色和优势就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是党和国家了解民情,沟通民意,掌握实际情况,制订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途径。其次,政治参与具有政治  相似文献   

5.
积极推进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理论及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及方法、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复杂性科学的分析方法等,都是我们深入研究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封建专制王权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政治理念.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辩证的哲学观审视,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是既"悖反"又"契合"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入剖析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挖掘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民本思想中蕴含的合理性文化传统在当代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功能和价值;揭示和批判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封建糟柏和阶级局限,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时代的升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依托,是我们研究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孟波 《理论月刊》2003,(12):45-4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民主政治理论,进行民主政治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层次地开辟了民主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以法律确定的形式奠定了民主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前景。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理论探索的现实基础,也是当前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9)
毛泽东和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思想。他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以及民主的实现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当前,展开对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基本依据 ,充分吸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 ,形成了体系科学且特点鲜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在新时期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觉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为指导 ,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发展 ,并赋予这一思想体系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守龙 《前沿》2006,27(11):3-6
毛泽东、邓小平都有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毛泽东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政治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他创建了基本的参与制度,并以群众性的大民主作为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政治参与思想的积极成分,主要是政治参与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制度;同时又在多方面超越了毛泽东的政治参与思想,主要是:发展政治参与时把稳定作为前提条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法制加以保障。邓小平的政治参与思想更符合政治参与发展规律,应予以坚持。  相似文献   

11.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是民主的具体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民"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此民主一词代表的是"阶级的统治",只在国家制度层面上使用,即政治民主或民主政治。就此而言,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以及其他与民主相关的说法,都是政治民主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与秩序思想,保证权利与秩序之间的稳定性与平衡性。只有维持好了权利与秩序之间的平衡,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朱慧  吴东华 《理论月刊》2013,(3):153-1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文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大众化面临着西方民主理论的渗透、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以及民主制度发育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挑战.于是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合理吸收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创造性继承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这种民主形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中,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为基本实现途径,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5.
田聪智 《前沿》2011,(20):40-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起到新时期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这种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含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研究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规律,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王春江 《人民论坛》2012,(17):30-31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借鉴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培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走上协商民主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李妲 《求索》2012,(4):188-189,195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创举。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协商思想和伟大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协商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向广泛、多层、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系统的民主。应从“构建服务型政府”、“重塑公务员角色”和“推进公民参与”等三个方面着手发展社会主义行政系统的民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妇女作为“半边天”,就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扩大妇女有序参与人大工作,不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要求,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