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再论法律职业化与法律职业共同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玲  何国强 《政法学刊》2009,26(6):5-10
随着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法律职业阶层,但并未出现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即便如此,鉴于法治信仰并未真正被培育,现有法律职业阶层仍然存在被异化为“物化”法律职业利益集团的风险。因此,法治信仰的培育既是法律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2.
刘凤娥 《政法学刊》2001,18(6):84-87
“法律职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有利于向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迈进。因此,我们应当建立统一的国家法律职业人才资格考试和统一的法律职业实务制度,规范法律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才之间的职业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霍宪丹  刘亚 《中国律师》2000,(12):67-70
一.法律职业的产生与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源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中,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法律职业在现代西方社会的相对“自治”和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化已成为西方法律最重要的传统特征之一。在西方国家,法律职业是指“以通晓法律及法律应用为基础的,职业”(《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法律职业者是一群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他们受过良好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运用法律…  相似文献   

4.
老马 《法治研究》2006,(6):40-40
总想用很炫的字眼去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当写下标题的时候,自己的大晒却是一片空白。尽管如此,多年的法律学习和法律工作实践,让笔者不想不说,也不能不说,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发泄。总而言之,与其说是“中国若干法律职业的困境”,倒不如说是笔者自己从事若干法律职业的进退两难,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我国法律教育及就业现状为立论展开的基点,从法律职业切入,概括了法律职业人生成培养的“五重准入制度”,归纳了法律职业“七大类”分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论述了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后继续教育等不足和缺失,并提出了整合规范思路,继而提出了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6.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被视作司法独立在西方世界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法律人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英国故事”但对于17世纪英国司法史的分析却表明,传统的“宪政王义”和“职业王义”的解读都存在简单化的倾向,而忽视了这一历史进程背后的利益角逐与政治走向 这一时期法律职业阶层的分裂与斗争,都无法简单归因于道德或职业水准的高低,而更多来自于与现实政治冲突的纠缠;追求独立的过程本身存在着诸多“反独立”的悖论 光荣革命后法官独立的确立,深层动力来自于王权者的身份转换、政治决断与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一、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1、法律职业及职业特征法律职业是指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法律职业中的个体,我们称之为法律人或法律家。从广义上说,法律职业也包括司法辅助人员。法律职业并不是在有了法律活动就出现的。法律职业的出现是有特定的社会性条件与历史性基因的。司法官普遍地成为一种专业官员,在西方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经过500年的逐渐发展而出现的。我国的法律职业在近20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法律…  相似文献   

8.
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被中国法律界学者广泛认同,并认为中国现阶段法律不能得到倚重和尊重,关键就是人们没有“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一个错误命题,法律不能被信仰在于法律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法律至上的追求不等于“法律信仰”,中国的法治现状与西方的法治现状存在根本差别,倡导“法律信仰”是将中国法治引入误区并会带来危害,它转移了社会价值危机的视线并混淆了信仰与权威的界限,是一个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律”在现代法治国家被确立为“至上”的地位,为了维持这种地位的永恒,注定它不能仅仅被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来重视,而应形成一种民众的法律信仰。本文从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入手,论证了法律作为信仰的历史合理性:并通过研究法律信仰的对象来探讨“法律应如何被信仰?”  相似文献   

10.
试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薇  雷振扬 《行政与法》2007,(1):108-109
法律职业共同体问题,是法治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因素问题,重视法律职业共同体理论研究,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循着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研究路径,借鉴中外学者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对法律职业共同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科学阐释法律职业共同体概念及特征,推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为宗旨。  相似文献   

11.
高宗泽 《中国法律》2009,(4):2-4,56-5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律师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亮点,人们看到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中,也会有律师制度。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1957年以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律师制度逐渐消失了。在文革浩劫中,民主法制的基本功都没有了,律师制度更别提了.  相似文献   

12.
彭云业 《法律科学》2002,(1):125-128
中国律师业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律师业应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 ,同时 ,国家对律师业的发展也应提供相应支持。应当通过提高律师在诉讼中的地位、减轻律师业税费及统一法律服务市场等措施使律师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物权、行政、司法等传统法律制度均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一田二主”制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盛行,时值今日仍有其现实的生命力。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有“理性行政”的特色,近代西方将其引入并改造为通行西方世界的文官制度。目前在西方兴起的“恢复性司法”运动,在价值理念上与儒家的和谐思想与调解制度有诸多近似之处,封中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basic func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nd create talented legal professionals who will be employ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judicial practice sectors. Thus, there is,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a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the basic economic principl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dri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qualified legal professionals. However, this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is currently in disequilibrium and in contradiction itself.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bserve and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a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most efficient balance between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司法制度尚处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法律职业化的目标不仅需要依赖法律职业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社会条件及公众认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特殊性和历史背景,西方社会法律职业及其共同体的历史作用及高度自治不可能在我国重现。针对多层次的法律需求与法律职业单一化、同质化目标的矛盾,需要重新审视我国法律职业化的目标,选择一种接近于大陆法系但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与路径。法律职业在接受国家及社会的监督与规制的同时,应积极回应社会与公众的诉求,注重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的共同推进,并不断提高自治与自律程度。  相似文献   

16.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Chin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erms of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legal profession has stepped into a new phase. A tendency towards widespread litigation and more professionals." judges, lawyers and law students, can be clearly evidenc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other types of legal workers including business arbitrators, grassroots paralegal service workers (grassroots paralegals), and mediators have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y have become more marginalized than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extremely unbalanced. Whether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lawyers or the income generated by lawyers, the inter-provincial gap in China is hu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lso brings out the issue of judicial corruption. From the number of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ed to lawsuits and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 'votes on the report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the level of legal corruption can be noted. This" problem has become a crucial challenge to the reputation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he judicial credi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same amount of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judicial corruption as to the quality of leg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17.
素朴的技巧:《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高袁 《政法论丛》2011,(6):60-65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历史非常悠久。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向我们展现了秦代的法律解释技巧。为了准确地适用法律,司法人员广泛地运用了语词定义、区别、分类、限制解释、类推解释、附带说明等解释技巧,并发明了问答式的法律解释形式,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为法律解释学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除了阐明法律概念的义理外,还常以例释义,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形象生动。此外,在解释法律概念时,还带有追求客观性、严格性的倾向,因此,具有法家"严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国女律师的出现,中国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空白状态终于被打破,成为中国男女在法律职业上平等之起点。由于“赋权”式执业资格的实现方式,女律师执业权利实现后的经营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初入职场的女律师备受时人瞩目,但旧有的律师评价体系仍用“女流之辈”这类标签,高傲地认为妇女与法律职业是相矛盾的。民国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同时克服来自时代、自身以及同业男性律师的三重困境。面对既存的男性律师关系网带来的压力,她们没有甘心屈居“他者”的地位,而是调动一切资源开展业务,试图跻身民国律师中的佼佼者行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律》2008,(1):8-9,58,59
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随着“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主题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弘扬法治奥运精神”的理念亦日渐深入人心。奥林匹克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办好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与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同步全面展开的中国奥林匹克法律实践独具特色。日前,就法治奥运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部长武树臣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