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木 《党史博览》2009,(3):27-30
一个流浪者 许志行(1902-1983),原名潘祖生,浙江海宁人。据许志行的同乡友人王凡西回忆:“(许)志行原是一个穷孩子。他本来不姓许,也不是浙江海宁人。他姓潘,出生于台风里边的洞庭山。父亲在浙江海宁袁花镇上一家许姓开设的小店里打512。因为妻子死了,孩子没人照顾,便把许志行带到袁花来。孩子聪明,店主想把他招赘为婿,因而志行改姓了许。在镇上小学里读了几年书,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便送给邻近的镇上同样性质的小商店去‘学生意’。  相似文献   

2.
正在还未成为"王阳明"时,王守仁并不让人看好。他成天不是气父亲就是气先生,时不时冒出一些荒唐言行,只让人觉得这孩子能顺利参加科举,谋个一官半职,平稳度过此生就是祖上积德了。所以一开始,当他口口声声嚷着自己要"做圣贤"时,没人把他当回事,谁也想不到这个时常把人气得跳脚的顽劣孩子,还真在走了几十年的"弯路"后,终归于圣贤,也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圣贤。  相似文献   

3.
纪路 《党史纵横》2002,(10):41-41
1976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已逝世,"四人帮"面临倒台之际,社会上亦到处可见"批邓"的标语口号.这时邓小平来到了广州市,由许世友独自派了几十名便衣负责保护.邓小平来到一个肉菜市场,他把帽沿压得低低的,把眉毛也给遮住了,所以没人认得出他.  相似文献   

4.
团结与原则     
沈阳市常务副书记崔文信在对慕绥新、马向东违法违纪案的反思中谈到,慕绥新将在鞍山市口碑非常不好的周伟调到沈阳市担任烟草专卖局局长,很多常委有想法,却没人出面制止;群众举报夏任凡,中纪委下令调查,慕绥新从中阻挠,也就没人再坚持;市委常委会上,慕绥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也没人进行批评。对这些问题,之所以没人坚持原则,提出反对,主要是怕影响关系,影响团结。把没有坚持原则的人说成是维护团结,看上去堂而皇之,细品起来,却全不是这回事儿。他们怕影响的团结,究竟是什么样的团结?是怕影响沈阳市稳定发展的大局,为维…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3,(6):16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握紧手中的选票,本届村"两委"换届选举,村民不仅参与意识强,而且投票越来越理性。李金福又选上了。这次,他高票当选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乡小石桥村党总支书记。"李金福能选上,是因为他干实事干好事让大家信服。"小石桥村村民代兴林告诉记者,大多数人把票投给李金福并非偶然。小石桥村一组所在地由于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搬迁到四组  相似文献   

6.
固山 《党建文汇》2005,(8):54-54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90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70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这可吓坏了启功。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相似文献   

7.
在"网上投票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广大党员、群众和网民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总人数达4369.5万人,留言14.6万条,参与人数之多,在我国历次网上投票活动中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次投票活动在广大党员群众和网民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绚丽多彩的"云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前段时间,到一乡镇采访,听镇上的干部说起一件"村民挽留村支书"的事儿。2009年,这名村支书联合周边几个村落的干部,带领村民搞花树种植,准备打造出一个花博园,发展当地的休闲旅游业。但根据当时的土地流转政策,农田不允许种植花卉树木,他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是为了村民发家致富,为什么还被处罚?想到自己原来经商做得不错,还比当村官轻松些,他动了辞掉村支书继续做生意的念头。  相似文献   

9.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9):65-65
正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废黜,柯西金因遭强势利益集团挤兑被迫辞职,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改制",苏联历史上这三个重要改革者的结局,都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勃列日涅夫。如果说他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但在扼杀改革上却是颇有"建树"的:他参与搞阴谋,颠覆了一个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通过打击排挤,压垮了一个温文尔雅的柯西金;他把国家拖到一团糟的地步,使接手者不改革不行,改革也不行,逼出了一个章法大乱的戈尔巴乔夫。结果没过几年,苏联这个"大厦"就坍塌了。但与其把勃列日涅夫看作一个人、一个政治领袖,不如更准确地说,  相似文献   

10.
杨善洲有句名言:"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复品味他的这句话,很有感触。每个人都会有所"怕",也应当有所"怕"。但"怕"什么,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追求,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作风,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杨善洲的"怕",是奋斗不息的角色自觉,是为民一生的道德追求,是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乡镇"人才饥渴感"的解决之道不能完全寄托于数量增加。名长期研究乡镇人事的专家告诉记者,"如果盘活乡镇现有人员,半以上乡镇不会缺人。"开年,镇党委书记张存学到县委组织部、人社局跑了不下十次,要一个人——该县年初从大学生村官中招了18名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张所在乡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考上了,他想留下此人。"清理了临聘人员,大学生村官就是乡镇主要战斗力之一。再说他在我们镇上工作了几年,用起来顺手。"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13,(12):35-35
<正>1957年,刘少奇沿着京广线从北京到广州,视察了沿线很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除了和地方党委负责同志谈话外,还特意接触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警卫员曲琪玉出于安全考虑,多次提建议说:"见面人员成分太复杂了,如果要与群众交谈,可以让地方组织一些人来。"刘少奇却说":你们做保卫工作的不要怕群众,你们心里有数就没必要怕,心里没数怕也没用!"1958年,中央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群  相似文献   

13.
“那年腊月要不是玉祥及时找到我,我坟前早就荒草丛生了!”说这话的是王文耀。今日的他正在辽宁省盖州市暖泉镇敬老院颐养天年,83岁高龄了,却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不是他本人讲,怕没人相信他是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老人激动地讲起往事。2001年1月14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一。那天靠乞讨为生的我横躺在盖州市农电局附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刘少奇沿着京广线从北京到广州,视察了沿线很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除了和地方党委负责同志谈话外,还特意深入群众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警卫员曲琪玉出于安全考虑,多次提建议说:"见面人员成分太复杂了,如果要与群众交谈,可以让地方组织一些人来。"刘少奇却说:"你们做保卫工作的不要怕群众,你们心里有数就没必要怕,心里没数怕也没用!"1958年,中央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群  相似文献   

15.
<正>陈云常说:"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1962年,陈云在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上说:"发扬民主,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是我们党的老传统,只是这几年把这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不幸身染重病。他不找东村和西村的名医,却去求镇上那个曾经"医死"过好几个人的医生。家里人感到很奇怪,李渔解释说:"东村和西村的两个医生从不收治危急病人,当然没有医死人的历史,但同时也就没有救治危急病人的经验。而镇上那个医生,不拒危急之症,虽然医死了几个人,但从中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医术定会高  相似文献   

17.
正"这棵核桃树已经种了几十年了,不光让我发了核桃财,还被选为母树,现在全县种的核桃很多都是这个品种,大家都有脱贫的门路了!"2017年12月21日,在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元山坡组村民常开潮家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小楼里,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常开潮家核桃林里,有一棵1998年就开始挂果的核桃树,经过一家人的精心呵护,这棵树结出的核桃品质越来越好。2007年,常开潮把这颗树上产出的核桃拿到镇上的集市卖,一位外地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其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三条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尺度,促进思想解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其实,姓"资"姓"社"是个老问题,它困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为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9.
肖遥 《廉政瞭望》2014,(1):79-79
正我工作后第一次送礼,说出来好丢人,因为学历被人事部门弄错了,我去找人事科科长,他推三推四的,我表姐给我点拨:"你去他家里找找他吧,记得带些东西。"老军工厂技术员出身的爸爸就把他画了几个月的一幅山水画拿出来,那是他认为最贵重的心意。听说科长还有收集酒瓶的嗜好,我又把我爸舍不得喝的西凤酒倒出来,把酒瓶揣上,忐忑不安地来到科长家。还好,科长那天不在,我红着脸把礼物丢给他老婆,好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一样仓皇逃离,后来见到他我紧张得要死,怕礼物送得不合人家心意,怕人家拒腐蚀永不沾给我难堪。科长果然欲言又止了好几次,终于有一次忍不住了,沉着脸对我说:"我收藏的是瓷瓶,把你送的玻璃瓶拿回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的身份融入党的队伍中,时刻不忘党员之身,才不会迷失方向。有这样一则故事: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土改时期,一位老农到镇上买年画,他买了一张毛主席的像以后,非要再买一张共产党的像。售货员说,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不是一个人,没有像。他不信,对售货员说:"人们都说,这个人像共产党,那个人不像共产党。共产党怎么能没有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