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逆全球化"现象升温、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周边总体稳定且有明显发展优势的新环境下,中国可以将周边作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侧重点,尝试构建"新型周边关系",进而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型周边关系是中国开始从参与者、建设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贡献者的新身份定位下,为了推动周边关系与时俱进、给周边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倡导构建的一种新的周边关系模式。新型周边关系以"亲、诚、惠、容"等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新的建设目标。中国要在"利益—责任—规范"为核心的新型周边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夯实周边利益根基,深化战略机制对接,打造中国外交战略前沿和新增长点;肩负起建设性大国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淡化周边疑虑分歧;增强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引领周边共同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规范;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在周边积极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此来构建新型周边关系和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面临权力竞争、机制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挑战,需要循序渐进,从观念共识到共同行动,从机制对话到机制协调,从大国协调到机制统筹,最终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良好运筹,中国应该通过双重协调战略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卿 《国际问题研究》2022,(2):1-19+153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为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变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而不断创新,它弘扬了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的核心内涵,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实践中,中国周边外交重视元首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新安全观与区域安全合作,强化人文交流,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中印尼70年关系史的发展和关键事件,提出应从国家间关系、华人问题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性来看待两国关系,进而提出理解两国关系的分析框架:两国关系的主题和重心由中国对印尼的政策和印尼对华政策的交集确定;中国对印尼政策目标需要放在中国外交整体思路下理解,印尼对华政策目标主要是其对国外压力和体系压力的反应,但两国交往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更多地受到变动中的印尼国内政治的影响。据此框架,本文将中印尼70年关系史分为3个时期及6个阶段。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复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向好,双方持续摸索相处之道、双方政策和利益的交汇增多、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3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发展呈现三大走向,从次级层次的合作向以战略性合作为重点方向发展,合作领域和项目由分散走向集聚,合作方式在多边和双边层次上并行推进。2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海洋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推动新一轮海洋合作之际还需关注困难和挑战,如政治上的信任赤字、有限的合作层次、一方积极主动另一方消极被动的单向行动等问题。推动海洋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增强互信、化解分歧的共同要求。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在合作共赢精神指引下,努力使海洋合作成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新的支柱。  相似文献   

8.
2021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COVID-19变异毒株持续蔓延,东盟各国暴发新一轮疫情,加之面临愈发紧迫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任重道远。东盟以“我们关心,我们准备,我们繁荣”为主题,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东盟共同体,努力协调解决缅甸危机,并在多领域加强可持续发展。展望2022年,东盟将以“东盟:共同应对挑战”为主题,维护东盟的内部团结,深化公共卫生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成员国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东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加强国内安全治理,也需要重视国际安全合作。周边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的首要外部区域。十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多领域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纵观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的历程,呈现出以下特点:统筹安全与发展、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尊重差异与各有侧重、战略谋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中国在周边地区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安全互信不足、泛安全化、系统效应受限等局限,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基于“求同存异”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缅甸成功担任轮值主席国,各成员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东盟共同体建设进程加快。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保持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关系。展望2015年,东盟将继续推进共同体三大支柱的建设,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对外合作关系,以期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中老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审视与老挝关系历史与未来的结果。中老两国间不仅存在大量的共有历史记忆和宗教文化习俗,且经济相互依赖,安全合作领域广泛,具有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老应兼顾两国利益诉求和主要关切,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共担责任,共同努力,通过共建中老经济、政治、以卫生健康和水资源为重点的安全、社会文化共同体,最终实现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把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疏离到参与再到引领的变化。向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中国成为全球治理进程中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主要表现。通过向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对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指导理念,基于自身国内治理经验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寻求全球治理体系的增量改进,借助有利的政治机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受逆全球化浪潮影响,特朗普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中国方案以及整个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新形势下,中国坚定地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维护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持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东盟部分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农业人口的贫困、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大是相对集中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及教育水平落后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中国—东盟减贫合作一直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与美日相比,中国的减贫项目不附带任何政治、经济条件,推动了受援国的减贫和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减贫项目主要通过政府推进,在直接惠及受援国民众方面略显不足。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应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种机制在减贫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对直接惠及贫困民众和社会团体的项目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16.
全面完整、发展动态地理解“东盟方式”,是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东盟方式”是对东盟组织特征和组织运行的概括性表述,学界对此已有较多研究阐释并已形成一定共识。但伴随着《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等一系列制度的建构与实施,非正式性和弱制度性显然已不完全符合对“东盟方式”的动态认知;经济领域实施的“东盟-X”决策方式与执行程序规则,对东盟最初实行的全体一致的议事规则进行了修正,东盟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提高了东盟决策在各成员国经济领域的效力层次;在缅甸危机中东盟提出了处理意见并采取了一定的制裁措施,突破或动摇了严格意义上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通过对东盟各组织要素、运行机制等演进动态性观察,弱制度性、弱约束力和非强制性等已不能全面诠释“东盟方式”,学界对“东盟方式”的理解与解读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和滞后。同时,伴随着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深入,“东盟方式”的变化将越来越多,因此对“东盟方式”的理解更不能固化。必须通过东盟实践,考察其组织运行和制度变化,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东盟方式”的内在逻辑。“东盟方式”经过长期的演进已经创造出一种...  相似文献   

17.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200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它开创了中非互利共赢的局面,推动中非关系跃上新台阶。在众多国际对非洲的合作平台中,中非合作论坛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其成功经验主要有:领导重视,优化了论坛的顶层设计;平等协商,契合非洲经济转型的需求;合作共赢,惠及双方利益;与时俱进,内容不断调整充实;机制保障,各项举措落实得力;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非合作既面临着国际格局变动、中非依存度增加和非洲经济转型的机遇,也面临大国在非洲竞争加剧、全球性问题凸显和中非合作存在一些问题等挑战。为了推进中非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再创下一个20年的辉煌,需要我们坚持中非合作已有成功经验,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原有合作举措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和平与发展》2021,(5):118-134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长期以来,基于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双方经贸合作硕果累累,2020年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为双方下一阶段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实施等,都为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活力。虽然面临诸如美国等域外国家的干扰和贸易投资不平衡等新旧挑战,但只要双方坚守对话与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战略互信,就能克服种种挑战,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推上新台阶,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理念.经过不同学科、不同时代背景的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加充实,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未来愿景和生活实践.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倡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综合分析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参与了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认同现行国际秩序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更显迫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主张维护其合理内核,并针对其欠缺之处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改革完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秩序变革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维护、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格局。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底色与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与历史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