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收复台湾的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被日本强行割占。从此,海峡两岸人民为收复台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斗争达到高潮。本文就抗日战争期间海峡两岸人民为收复台湾而进行的斗争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对当时我国何以能万众一心抗战救国、收复台湾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台湾移民社会的家庭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台湾移民时期的家族形态 ,不但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两岸传统家族观念的一脉相承关系 ,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台湾特定历史背景下家族的不同表现形式。一福建移民台湾在历史上有4次高潮 ,一次是明末崇祯年间 (1628—1644年 ) ,受明王朝招抚的海盗首领郑芝龙 ,组织闽南饥民数万人入台垦植。这以后“漳泉之人 ,赴之如归市”① ,形成移民台湾的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 ,郑成功为抗清而收复台湾 ,慕名投靠的避难者成千上万 ,形成移民台湾的第二次高潮。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 ,清王朝统一台湾后 ,限制移民入台 ,但“例禁虽严 ,…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5):77-77
施世纶系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播。又因其廉己恤民、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4.
康熙时期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以及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是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探讨施琅在统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可以给今人予启迪,对于正确认识施琅、评价施琅,也具有积极意义。施琅在统一台湾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主张实施“因剿寓抚”的方略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即上疏反对清廷对台湾郑氏集团专事遣使招抚的办法,指出:“为今之计,顺则抚之,逆则剿之。若恣其生聚教训,恐养痈为患”。1此年,他又上疏进一步阐明其看法说:“贼中多系闽地之人,其间纵…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宣示收复台湾的主张,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是通过党派团体颁布抗战纲领和战时民意机关表达的。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摆脱不平等条约羁制的问题。1941年12月 9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并昭示中外废止中日间一切条约、协定、合同。太平洋战争后,国际因素的介入增加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国内蓬勃兴起的舆论宣传推动了收复台湾的斗争,中国收复台湾的目标成为盟国共同接受的要求,是收复台湾斗争的重大进展。中国政府的行政准备和在台湾建立独特行政体制的计划,为台湾顺利回归祖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台湾的光复凝聚着台湾同胞自救救国的牺牲奋斗。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台湾岛内与大陆同时开展。台湾同胞为中国收复台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年)8月至1895年4月,日本在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同时,对中国也发动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中国方面遭到失败,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即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然而,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收复台湾的愿望,抗日战争时期尤其如此。抗战一爆发,中国各界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愿望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于重峡 《世纪桥》2005,(5):86-88
开万古德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做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奈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1662年2月1日,郑成功经过一年的奋战,沦为荷兰殖民地达38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历史从此写下崭新的一页。在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中,郑成功展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为中国战争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永远值得炎黄子孙的敬仰和怀念。  相似文献   

8.
漳厦战役结束后,二十八军进入攻击金门的准备. 金门自古就是福建泉州府辖区的一个县治,距晋江围头3海里,距厦门5海里,距台湾高雄160海里,包括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嶝、小嶝等岛,总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万余.金门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素有"攻台必先攻金,守台必须守金"的说法.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水师从金门料罗湾扬帆出海,后来康熙收复台湾亦循此前例.  相似文献   

9.
1883年,姚启圣和施琅督率清军克复台湾,施琅因功被封为靖海候,而同为统一台湾做出巨大贡献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却未得清廷任何奖赏,愤恚而终。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不平等”至今还存在于学术界,许多人仍把统一台湾全归功于施琅,而贬低姚启圣。其实,姚启圣是清廷统一台湾的核心人物,他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姚启圣于康熙17年6月正式接任福建总督。当时清军和明郑的战争正炽,启圣上疏密陈  相似文献   

10.
漳厦战役结束后,二十八军进入攻击金门的准备。金门自古就是福建泉州府辖区的一个县治,距晋江围头3海里.距厦门5海里.距台湾高雄160海里,包括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嶝、小嶝等岛,总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万余。金门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素有“攻台必先攻金,守台必须守金”的说法。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水师从金门料罗湾扬帆出海,后来康熙收复台湾亦循此前例。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康熙帝为首的一批杰出人物,从割据的郑氏手中,规复了台湾。施琅是完成这一历史伟业的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实,他不单有杰出的军事家素质,他还具有政治家的思想方法和远大眼光。这是他能够出色完成规复台湾大业的重要因素。一、高瞻远瞩,全面地认识台湾问题,构成了施琅的台湾观。并且它最终上升为清廷处理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施琅生于福建沿海,早年在沿海作战的经历,使他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全面,而且要早于清朝的其他将领和大臣。康熙二年十月,施琅攻取郑军占领的沿海岛屿厦门和金门。三年三月,郑经从沿海…  相似文献   

12.
海峡百年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一百年来,台湾与祖国大陆两度处于分离状态之中.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半个世纪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收复了台湾.而今,在中国共产党员积极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从1661年4月至1662年2月,郑成功经过9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在这一斗争中,台湾民众的物资支援,特别是军粮供给;台湾内部人士的情报提供;以及郑成功个人本身的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是郑成功能够问鼎台湾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16  相似文献   

14.
古琳晖 《共产党人》2005,(21):52-54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此间,深受切肤之痛的中国人民,一直渴望收复被日本强行割占的宝岛,并为之进行不折不挠的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的呼声下,当年的国民政府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向中外昭示收复台湾的坚定立场,积极开展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最终实现了台湾光复,洗却了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首往事,国耻不可忘,历史铭记心。  相似文献   

15.
贵阳青岩的骑龙村周钟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台湾诸罗知县,他教民稼穑,兴修水利,传播文化,开发台湾之功不可磨灭。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在《台湾通志·列传》中为他作传。  相似文献   

1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指导着祖国统一的实践.这些重大决策是:武力解放台湾的决策;和平解放台湾的决策;与美国开展大使级谈判的决策;中国与外国建交中处理台湾问题的决策;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等等.这些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为改革开放后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3):124-1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是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清朝康熙年间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特殊历史境遇中政治担纲者的艰难抉择。因为他的推荐,《大清相国》一时洛阳纸贵,主人公陈廷敬也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台海两岸形势日趋复杂,台湾分裂势力与外国反华势力加紧勾结,相互利用,共同分裂中国.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在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中获胜,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台湾执政党.两岸统一由此进入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困难时期.但两岸统一并非从此遥遥无期.两岸统一不仅存在坚实的历史和法理基础,而且存在现实的国内外条件和力量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海上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时期,中国的封建朝廷即与马来半岛诸国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创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明中叶以后,伴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的先后到来,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实行了近三百年来的海禁政策,开启了我国近古禁海的历史,但明朝的禁海却是时宽时严。进入清代,清政府于顺康之际一度厉行海禁,中国的海上贸易几乎停滞。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方下令解除海禁,海上贸易重新出现高潮,封闭的中国也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开罗会议为中国收复台湾定了调 1943年12月18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发表的《开罗宣言》让世界为之注目。宣言昭告天下: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