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唤醒耻感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上人有廉耻,则大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部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耻辱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  相似文献   

2.
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更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耻感意识的缺失,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淡薄和缺乏知耻感等因素有关。要培养大学生耻感意识,应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耻感意识培养的良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春秋战国开启了"耻感"教化之下做人为官、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正己、内省和自律来达到个人与社会规范的行为逻辑。"千年史册耻无名——出仕之耻大诗人陆游没生在一个好时代,南宋那年头,国势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深重,抗金志士们说起来都是咬牙切齿的。陆游年轻时,就立下报国志向,终于在年近半百时才圆梦,到南郑(今陕西汉中)  相似文献   

4.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古今如此。做人够不够格,固然有很多标准,然而是否有知耻之心,则是不可或缺的。“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把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已有耻”、“有耻且格”等等行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知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警策之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继承着知耻的传统,把知耻视为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  相似文献   

5.
司马牛 《实践》2006,(7):47-48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说这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对此,他们认为应加强对国人的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  相似文献   

6.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善的愉悦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注重正面教育("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耻感"教育)。道德教育中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应当重视"耻感"教育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宋代著名清官包拯有首以廉明志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表达了包拯对清白为官的执着追求,强调的是为官要以不廉洁为耻。包拯为何对自己的廉洁要求达到如此苛刻的地步呢?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包拯对"耻"德的深刻认知与体悟。  相似文献   

9.
对"荣"和"辱"的认识,产生于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荣""辱"作为一对基本道德范畴,各自有着丰富的内涵,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厘清耻与辱、耻感与罪感、荣辱心与荣辱感,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作为敢担当,要大胆工作,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敢作为敢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品格和素质,无论是什么时候、担任什么职位,都应牢牢记住"为官避世平生耻"这句警言。然而,随着反"四风"、反腐败深入开展,党内出现了一些消极怠工的情绪,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为官不易",开始"守摊子""混日子",不作为,做起了"太平官",奉行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究其原因,是明哲保身,怕干得多错得多,不干不错。然而,这是错误的。这种占  相似文献   

11.
刘士华 《世纪桥》2009,(15):66-67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耻感与罪感是区分西方与东方两种文化的基本特性。关于耻感与罪感的文章多重视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很少关注这两方面的共通性。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耻感与罪感都属于伦理情感之维,在伦理意识的形成、伦理困境的选择、伦理行为的实践方面,作为伦理情感的耻感与罪感对这些环节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本文将在明晰耻感与罪感定义的基础上,探讨耻感与罪感形成的背景及发挥效用主体的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找共通性,使耻感与罪感由对立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12.
张研 《党课》2013,(16):66-67
“为官避事平生耻”,这是一句古话,其意大致是为官从政应在其位谋其政,以敷衍塞责、怕事躲事为耻。如果把“官”当做一种职业,把“事”理解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这句话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适用的。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勇于任事、敢于担责而不一味避事、无所作为的意识和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耻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耻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耻"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5.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16.
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人们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强化人的尚荣拒耻观念很好地统一起来;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把知荣知耻教育同传承文明、提高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提升我国先进文化战略层次的高度认识知荣知耻的重大现实意义;要利用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开展知荣知耻教育,通过知荣知耻教育和实践活动净化社会空气,强化公民的正义感,增强构建和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8.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风气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高不高,道德修养够不够,工作作风好不好。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风气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质,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为官一任就要守责一方,为官一时就要尽责一世,领导干部要以“为官避事”为耻,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做到守职有责、守职尽责。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知耻"观点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知耻文化"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耻就会生畏,就会慎独,就会明志。要加强传统"知耻"文化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