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嫦娥奔月     
嫦娥,或作姮娥、常娥,中国神话人物,为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灵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在去年国庆假期间与易学界同仁相聚对话时,提出"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周易》,要复兴儒学要从易学入手"的重要主张。这里,我想就如何"从易学入手"的问题发表一点肤浅见解。宋代朱熹在他《周易本义》中谈到"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今人任  相似文献   

3.
宋代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军,其长官或称知军,或称军使。对此,龚延明先生在其所编著的《宋代官制辞典》中称:"军一级长吏称‘军使’或‘知军事’,如云安军使、知光化军。"并引用《宋会要辑稿·职官》:"军、监使,掌同诸州,……亦有称知军、监事者"一语。[1](P537)据此,宋代军使与知军在使用上似乎可以相互取  相似文献   

4.
正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相似文献   

5.
正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科举的社会",认为这一种社会在唐代已开始,到宋代始定型,其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制度上。梁庚尧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他在《宋代科举社会》一书中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的内涵。梁庚尧从荫补、财富与亲缘等几个方面分析于科举公正性的不利因素,认为尽管平民子弟或清寒士人在科举考试竞争中受到限  相似文献   

6.
万大城 《廉政瞭望》2007,(11):61-61
官味,做官的滋味。做官是什么滋味?记得在家中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当看到满头白发、一身褴褛、家徒四壁的于成龙同老妻告别的情景时,侄儿突然说道:"这官当得啥滋味?"  相似文献   

7.
网闻摘录     
正克去贪欲需不自欺《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报答他过去的提携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宋代钱时评价杨震:"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  相似文献   

8.
天价药     
正最近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将观众"感动到哭"的同时,也引爆了有关"天价药"的热议。影片中,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药品格列宁因为价格昂贵,催生了主人公程勇涉险去印度代购价格便宜数十倍的仿制药,而此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原型可依。巨大的价格反差,让观众对"天价药"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9.
正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  相似文献   

10.
读书寂寞事     
<正>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过去指冷寂的读书之地为"寒窗",谓之"自甘寂寞","坐冷板凳"。甚至因读书导致贫穷,那就更苦。朱买臣光读书不上班,导致家贫,只好以砍柴为业,卖柴时还手不释卷,妻以为羞,和他离了婚。家境较好的读书人,读闲书打发日子,觉得快乐,那是另一种读法,但要是换一个环境,就不会是"羲皇上人"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有个B博士,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精神备受折磨。  相似文献   

11.
正1990年,我任兴隆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那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刘副校长走进我的办公室说:"你知不知道一个特大新闻?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而且就在咱们兴隆镇的兴隆粮库默默奉献了40年。这是李玉安去了原来的部队进行说明并得到确认的。"我一听马上站起来:"你听谁说的?"刘副校长说:"我是前天在报纸上看见的。可那张报纸不知叫谁给拿去了。"我马上有点震惊了。因为这位"活烈士"李玉安竟与我居住在同一个小镇,而且此前我还曾见过  相似文献   

12.
在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方面是否发布过《东征宣言》?这是一个需要探讨与商榷的问题。有当事人在其回忆录中声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了‘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同志任总指挥,毛泽东同志任政委。并发布了《东征宣言》。1936年2月红军东征开始。"还有当事人在回忆录中写道:"瓦窑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拟定了东征抗日计划,决定用40天时间进行有关准备工  相似文献   

13.
这里有两则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一则是《史记·魏世家》中魏文侯与李克的一段对话: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相似文献   

14.
正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劈棺惊梦》,讲的是庄子为试妻装死,然后化身成相貌俊美的公子去诱惑妻子。妻子田氏果然中计,马上喜欢上了这位公子,可惜公子患有头痛病,需要用人的骨髓入药才能治好,于是田氏决定让死鬼丈夫捐献一下器官。庄子"借尸还魂"过来,斥责老婆,致使田氏"羞愧难当",悬  相似文献   

15.
久家 《世纪桥》2006,(7):78-81
一只大清乾隆年间的官窑双龙碗,历经200多年沧桑,完好无损保存下来。残疾丈夫为拯救身患白血病的妻子,在走投无路时忍痛割爱卖碗救妻。妻子舍身护碗,保住家宝国宝。在死神步步逼近时,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化为一腔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6.
依旧沈园     
到了绍兴,得去看看沈园。不仅因为它是宋代名园,也不仅因为那里记述着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我来之前,收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寄来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其中选有郭沫若的《访沈园》。读过之后,脑子里划上了问号:真的如郭老所述,沈园早就毁弃了吗?沈园建于宋代,传到今时,经历了千多年的风雨。初建时是私园,为沈姓家业,后人便称之为沈园。它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园艺价值,一直受到后人关爱,记述、歌咏、感叹的诗文代代不绝。郭老去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  相似文献   

17.
正《宋画三讲》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中国艺术入门读物。本书是对中国艺术普及课"宋画的故事"加以整理而成,以线描人物、写生花鸟、山水长卷,串联起宋代艺术史。力求通俗易懂,线索明了,使阅读体验更加流畅。书中重点选择了3位宋代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李公麟、宋徽宗和夏奎,以及3幅最能展示其个人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西岳降灵图》《写生珍禽图》和《溪山清远图》。传说、八卦、历史、理论……博古论今,谈艺论道,本书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2-32
正"同志"称呼从何而来?它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被圈去,改为"毛泽东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想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随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  相似文献   

19.
口香糖自古以来就很重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到治疗口臭,说可以"常服含香丸",显然这丸是如今口香糖的前辈。宋代有用丁香、霍香等十五味中药蜜制而成的"含香圆",用法与如今的口香糖无异。而这十五味药材,抗菌杀虫消炎去痛生津止渴等效用各异,有志者不妨把这古方开发开发,再让"全国牙防组"之类的"砖家"推荐推荐,搞不好就是个拉动内需的新项目。  相似文献   

20.
卖油翁的调侃《欧阳文忠公文集·旧田录》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一日,康肃公在花园练箭,一个卖油的老人路过,“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不时面露贬意。盛气凌人的康肃公见一个卖油的老头儿竟敢对自己的射技大不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