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秦策》上讲,一次,三国联盟攻秦,兵逼函谷关。秦王感到形势危急,想割让河东之地与三国讲和,就找来楼缓商量。楼缓说:“割去河东,对国家是个很大的损失,但免于外患,对国家又有很大好处。这样事关国家兴衰利害的大事,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问问呢?”秦王召来公子池。公子池听了秦王的意思后说:“讲和大王要后悔,不讲和大王也要后悔。”“为什么?”秦王问。“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而讲和,三国退兵走了,大王一定会说:‘真可惜!三国就要退兵了,我却把三座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的暴涨,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感到很忧虑,就问管仲:“我好穿紫服,一国百姓也争相穿紫服。现在紫服这样贵,该怎么办呢?”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个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开始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齐桓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先自己不穿紫服。当时凡看见左右或来进见的官员中有穿紫服者,桓公就说:“离远点,我讨厌紫服!”结果在当天,郎中里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国  相似文献   

3.
有了钱,投资一个合适项目,扩大再生产,赚更多的钱,这是经商做买卖的人惯用的思路。可是投资什么项目好呢?这就要看投资者对市场的了解程度,看此人究竟有多远的眼光、多大的魄力了。据汉高诱《吕氏春秋序》记载,富商吕不韦经商到邯郸,遇见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楚,马上敏感地认为“此奇货也,不可失”!《战国策·秦策》中讲得更详细,说吕不韦见到公子楚以后,回家与父亲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吕不韦问:“种地得利能有几倍?”父亲答:“十倍。”吕不韦问:“贩卖珠玉利有几倍?”父亲答: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记载了楚国一个名叫屠羊说的宰人,曾在楚昭王丢了天下之时,跟着国王一起逃难。途中,他照顾楚昭王的衣食住行。楚昭王复国后,奖赏跟他一起逃难的人,自然也少不了这个屠羊说。楚昭王派大臣询问他需要什么奖赏,想不到屠羊说却说:"大王丢了国土,我也丢了宰羊的工作,现在大王重登宝座,我又操起了屠刀,和大王一样恢复了过去的一切,这有什么值得奖赏的呢?"楚昭王听后说:"他一定得接  相似文献   

5.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12岁就再 也没有听过鸟叫,永远与歌 声、笑声无缘,但发明成果却层出不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供自己使用,他反问:“你在过去24小时听到的声音中,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显然,爱迪生并不是说耳朵没有作用,而是说,如果耳朵听取的都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即使有一双耳朵,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领导干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就像华威先生所言:“忙呀,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恨不得一天不止二十四个小时。”我们不妨套用爱迪生的话来问:在过去24小时所做的事情中,有多少事是非做不可的?有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6.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7.
闲聊监督     
N:可以吸烟吗?X:请便。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法规,给老兄这样的烟民带来了许多不便吧?N:弄个“请勿吸烟”或“无烟室”的标志就可以了,还立什么法?管得太多了!抽烟的人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了!别扭!X:我的妻子前些年发生多痰、剧咳和憋气,医生怀疑是肺有毛病,我生怕她得肺癌,经过活检取样诊断是肺结核。大夫问她,你吸烟吗?不。家人有抽烟的吗?没有。那么您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有吸烟的吗?有好几个,而且都是大烟囱。原因找到了!长年被动吸烟也可以酿  相似文献   

8.
妻子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一日下午,夕阳即将向太阳岛的西面沉下去。大江这边喧闹了一天的一个建筑工地静了下来。建筑工人们说说笑笑地往家走。她,没有走。同伴们故意逗她:“喂,丁秀凤,等谁呐?”“嗨!人家新娘子等新郎呢。你们眼红呀?”  相似文献   

9.
羞色可贵     
羞色,其本意为“感到耻辱、难为情、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然而,羞色也有另一面。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仍然很艰苦时,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元帅在万马军中、强敌面前,从来是脸不变色、处之泰然的。但在一次座谈会上观看话剧《东进序曲》,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却“脸烧得坐不住”,当即批评座谈会的主持人:“怎么能让剧本中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彭德…  相似文献   

10.
人民是谁?     
近日听朋友谈起一件事:一次他到某机关办事,一位办事员推三阻四,极不耐烦。朋友看到墙上挂着“树公仆形象”的条幅,随口说了一句:“既然你们是人民公仆,怎么能用这种态度对待我们基层同志呢?”那位办事员听了立刻火冒三丈,回答倒也干脆:“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但不是你的私仆!”真是一语惊人,令吾友无言以对。叙事完毕,朋友问我:“你也是机关干部,请给我说说,人民是谁?”  相似文献   

11.
寓贬于褒     
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名斯)把这块新占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事过不久,他问群臣:“我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群臣齐答:“仁君。”然而大臣任座大声说:“您得了中山,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达怎么能说是仁君呢?”(当时列国的习惯,这样的地方都封赏给君主的兄弟)文侯听后火怒,任座也吓得急忙逃离。此时魏文侯又问翟璜,翟说:“您是仁君。”文侯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翟磺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宽厚,大臣才耿  相似文献   

12.
瞭望哨     
《瞭望》1992,(48)
近听朋友叙述实事一桩:其家居农村的一个亲属,已经生了三名女孩,近又怀孕七月有余,经走后门用现代技术检测,腹中又是“千金”一个。可夫妇满怀信心,“不生男孩誓不罢休”!朋友不解地问:计划生育这样紧,你们何以无人管?那对夫妻答曰:咱的情况不同啦!全家五口已经买了城镇户口,城镇  相似文献   

13.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14.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5.
幼时多病,经常使用抗菌素,以致大夫对我说:“十年内你不要再用抗菌素了,因为你体内产生了抗药性。”从此我才知道,治病不仅要对症下药,而且要用药有方,即使灵丹妙药,用法不当或太过太滥,也会引起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中山策》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山国君在一次宴集群臣的时候,少给了在座的大夫司马子期一杯羊肉汤,心胸狭隘的司马子期因此而投奔楚国,并怂恿楚王兴兵攻伐中山国。中山国战败,中山君仓惶出逃,逃亡途中众叛亲离,但却有两个手执武器的壮士始终不渝地随卫在他的左右。中山君感到奇怪,两个壮士说:“我们的父亲一次曾因大王赐给一壶饭食而免于饿死,他一再嘱咐我们,今后中山君有事,你们要以死相助。我们就是来报答大王恩情的呀!”  相似文献   

17.
从国情出发     
不久前,一个老农进城,走进商店,站在电视机前端详了又端详,问:“这是啥东西?”售货员答:“电视机。”老人掏出一把钞票,说:“来它仨,一个娃儿一个!”售货员忙  相似文献   

18.
说是一门艺术,会说是本事,能说会道叫有。才,人们也经常把某个干部的口才好坏作为衡王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社会上还有人专门研究”演讲学”、“口才学”。但是如果把听也说成是一门学问,也设立一门“听才学”,肯定有人不以为然——只要不是聋子,谁不会听呢?其实,耳朵不聋只不过是具备了听的生理功能,会听、善听还是另外一回事。《资治通鉴·唐纪·贞观二年》记载:康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成语的来历。…  相似文献   

19.
打电话给一位领导,问:“这些日子怎么看不到你的身影?”对方答是因为“天天开会,实在忙得不得了”。又问:“天天开会有什么用,年关到了,你是领导,老百姓的冷暖寒热怎么办?”他答道:“我都放在心上呢。”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