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81年10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当局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发表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原蒋经国机要秘书沈诚。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湾请示蒋经国,蒋经国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实际同意沈诚去北京,并嘱沈代他去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现场照片”。叶剑英同沈诚探讨国共和谈的可能性,要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共的和谈诚意。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希望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宋美龄在台北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  相似文献   

3.
唐为首 《世纪桥》2005,(8):48-49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寥廓海天不归何待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的瞩目。信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4.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5.
<正>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派廖承志去香港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积极组织侨胞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国抗  相似文献   

6.
贾亦斌先生曾是蒋经国的旧部,并得蒋的赏识与重用,军阶少将。1949年春,贾先生率部起义。建国后,他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工作。下面这段文字摘自他的《我与蒋经国的不解之缘》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25日,纪念廖承志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主持并发表讲话,高度评价廖承志战斗的、光辉的一生。9月26日晚,廖承志的骨灰在他的长子、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廖晖,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中共广东省惠州市市委书记黄业斌等人的护送下,  相似文献   

8.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公开信用个人的私谊,洇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也切合廖蒋二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  相似文献   

9.
廖承志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早在抗战刚开始不久的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令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0.
正廖承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命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在担任"八办"主任期间,廖承志致力于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营救驻港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的壮举,尤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此期间,他还与香港抗战报人相濡以沫、共同奋斗,开辟各种文化宣传阵地。其中,创办《华商报》是抗战时期廖承志在香港文化统战  相似文献   

11.
正廖承志是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早在抗战刚开始不久的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令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在担任"八办"主任期间,廖承志致力于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营救驻港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的事迹为人们所钦佩。在此期间,他还与香港抗战报人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将军教子甚严,他的长子冯洪国,曾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一起留学苏联,时称“莫斯科三大公子”。冯玉祥对他家这位“公子”要求十分严格,绝不允许沾染公子哥儿习气。1935年6月14日,冯玉祥写了一首题画诗赠“洪国吾儿”,画是何人所作不详,画面上是一赤膊短裤的力夫,肩扛一沉重的大口袋正在迈步前行,冯玉祥题诗云:  相似文献   

13.
正廖承志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国民党元老之家,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廖承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历经苦难无数,多次身陷囹圄。在那些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廖承志始终坚定革命意志不改,始终保持一颗豁达乐观之心。在国外两次坐牢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廖承志虽生于优越家庭,却对国民党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廖承志在年轻时代就选择了共产党。革命是危险的,廖承志自从选择共产  相似文献   

14.
吕春 《党史纵横》2014,(4):44-45,53
正廖承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出身国民党名门,却最终将信仰投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革命几次陷入低谷时从未改变初衷,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廖承志多次被捕入狱,所幸每次都能化险为夷。1933年,廖承志又一次在上海被捕,为了营救廖承志,宋庆龄联合蔡元培、柳亚子等许多知名人士积极奔走,与国民党反动当局交涉,最终成功地将廖承志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5.
审时度势 入主赣南 1939年6月11日,江西省政府任命蒋经国为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导专员兼保安司令。6月20日,蒋经国在赣州宣誓就职,发表了题为“修明政治和爱护人民”的演说,表示“定以大公无私,忠党爱国自勉;刻苦耐劳,冒险犯难,革旧图新,除暴安良,推行新政治,建设新赣南,为穷苦的百姓造福。”这是蒋经国入主赣南后首次宣布的施政纲领和治理决心。 蒋经国入主赣南之时,我国抗日战争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南昌失守后,江西省政府迁至临近赣州的太和县,赣南成了江西的主要依托。武汉、广州、杭州、南宁以及潮、汕地区相继沦陷后,赣南又是连接浙、闽、粤、湘的战略要地和东南战场的大后方。江西省第四区专署和保安司令部的所在地——赣州,自然成了祖国东南方的重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回顾著作<廖承志与池田大作>撰写过程的基础上,对廖承志、池田大作推动中日和平友好事业的艰辛、曲折历程进行了思考,认为廖承志、池田大作非常重视中日青年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以及和平友好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廖承志是新华社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曾两次领导新华社的工作,对新华社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 廖承志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担任外国电讯负责人。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后,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廖承志负责全部外电,是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张国焘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把廖承志打成反革命清洗出党,由保安人员押解往宁夏等候处决。廖承志穿着灰布军装,头戴被摘除了红星的军帽。被五花大绑着走在路上。突然,几匹快马从他身旁奔驰而过,其中一个人猛地勒马回头看他。廖承志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但是,这位世叔只打量了廖承志一眼,就形同陌人地又纵马而去。廖承志嗟叹世态炎凉。因为他知道张国焘已宣布今晚要枪毙他。不料,当晚张国焘又传召了廖承志,周恩来也在场。张国焘知道周廖两家的情谊,但却佯装不知地问周恩来:“你俩早就认识?”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5)
正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前,廖承志因批评张国煮的"左"倾路线而被其污蔑为"特务",且被开除党籍、撤职囚禁。后被押解长征,戴枷而行。长征中条件艰苦,革命战士都吞糠咽菜,作为"囚犯"的廖承志更是经常饿着肚子。但廖承志没有被厄运压垮,靠着自己的绘画专长,不仅保全了性命,有时还靠给人画像"混饭吃",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当时鄂豫皖苏区创始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被张国焘枪杀了,但廖承志却幸免于难。铁竹伟在《廖承志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与廖承志的友情,源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友谊。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多次化险为夷。 1934年10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作为“国民党侦探”而逮捕,并带着镣铐由保卫部门押解随部队长征。周恩来对此十分焦虑。1936年2月,他和毛泽东联名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