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梅 《传承》2009,(12):20-22
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来看,从建党初期的执政理论探索,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理念的形成,再到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和执政理念科学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正确树立,到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集体领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来看,从建党初期的执政理论探索,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理念的形成,再到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和执政理念科学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正确树立,到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集体领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党章历经60年的发展演进,逐渐形成了三大基本规律:党章的完备程度取决于党的成熟程度;党章必须进行周期性修改以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党章需要不断立法补偿以保护和完善自身。同时,党章发展演进主要是通过党章的创制、施行、修改、保障等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实现的,在这四个方面我们党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结果,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结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在21世纪的中国出场,是因为我们需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建党百年来,我们不断铸牢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促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出场.在新时代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黄有泰 《湖湘论坛》2009,22(5):14-18
中国共产党执政,开启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6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进行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丰富的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这条道路和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和自身的历史轨迹,起步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期间,发展于党的十三大后到十五大期间,成熟于党的十五后大到十七大之间,并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也已60年。回顾党60年来的执政历程,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60年来,党坚持科学执政,努力做学习型政党;坚持民主执政,努力做民主型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努力做法治型政党;坚持清廉执政,努力做廉洁型政党;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做人本型政党;坚持执政兴国,努力做发展型政党。  相似文献   

9.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的阶段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进行党执政资源的转换与开发.分别经历了重点突出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经济绩效资源的开发、更加注重群众资源的开发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党执政资源得到不断的拓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来中国农民政治意识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21至1949年农民政治意识的启蒙;1949至1978年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及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意识的全新发展。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程度或者现代化程度是如何发展的。对于政治体系来说,必须动员、教育和改造农民,农民的政治意识才能走向现代化,农民才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胡国喜 《淮海论坛》2009,(3):9-11,22
“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章.始终把制定和完善党章、学习和贯彻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国印年来.我们党党章历经从八大到十七大的发展演进.形成了丰富的党章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党章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其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便致力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寻一条谋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的中国道路。这一伟大实践贯穿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回顾党百年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历程,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造、自信自立、胸怀天下等基本经验,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辛鸣 《政策》2004,(10):14-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自身建设、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三大历史任务、搞好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重大创新。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宣言书、动员令。  相似文献   

14.
时代与形势的新发展、新常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依赖的执政环境的流变性。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延承至今的生命线,是党保持生命力、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一大法宝。党的执政环境的流变性是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党的大十八大报告中重申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对执政环境的流变性与新常态切中时弊的分析和把握。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下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基本原则与实践内容的"不变"与"变",在对群众路线历史轨迹的回顾与现实境况的分析中,做出契合时代与实践的新诠释、新推进。  相似文献   

15.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施政一年多来,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实在在地体现了鲜明的重农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五一口号”的伟大实践象明灯那样永远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否还具有当年那些优秀的特质?能否象过去那样同中国共产党保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和感情?在全国人民中间是否还具有当年那种地位、影响和作用?在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一,建国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模式的历史演进建国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模式遵循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和政党自身现代化为脉络,以发挥农村党组织功能为目标.从建国初期的“党政紧密型”向以行政组织为依托,探索与经济、社会组织结合的党建体制模式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桂海论丛》2021,37(1)
回顾19世纪末以来,关于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问题在学术界形成的四次大讨论,其中清晰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而贯穿其中的两个凝聚核心,应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历史逻辑的重要抓手。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汉民族无疑起到凝聚核心的作用。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凝聚核心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作为"自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凝聚核心作用,而这一点理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成龙 《岭南学刊》2011,(5):20-24
反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世界文明与传统文化、文本研究与现实考察、大众化研究与专业化研究、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五个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是执政 为民的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相 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 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 谋发展。我们党之所以要建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 理论依据就在于此。"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信和依靠人民"、"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我们 党建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