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月》月刊作为一个同人刊物,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其表现一是编辑、出版与发行合而为一的人事模式,二是新月书店、《新月》月刊与其他刊物在媒介内容上的复合传播。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 《求索》2013,(7):143-145
新月派诗歌在时空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在他们的诗歌中,诗歌叙事时间长短与故事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故事时间短,叙事时间可能长,故事时间长,叙事时间可能短。诗歌中的故事时间可以向前无限延伸,呈现出一种舒缓、恬淡之美,有一种画面感,象一幅静物画。在空间营构方面,新月派诗人注意描绘空间中的一个"面",新月派诗人笔下的"面"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浓缩面、扩张面、投射面。通过这几种方式渲染特定的艺术效果。此外,为了渲染氛围、传情达意、营造意境,往往采用时空对比、聚集、交错等方法,创造一种惝恍繁复的意境,使诗歌意味更加繁富、多样、复杂。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由新月同人自主创办和协作管理的自由媒介,《新月》通过股份合作制确立了刊物非官方的经济属性,通过集体编辑制实现了其合作与独立的双重原则。这使其与当时着眼于意识形态功能的主流媒介和完全市场化的商业性媒介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使之成为同人期刊自由媒介体制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大月刊》创刊于1990年10月。至今,月刊已走过了200期的历程。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翻开《上海人大月刊》的历史,它有过在全国较为领先而让人自豪的时光,也有过在同行稍逊风采而催人奋进的时段。如今,它又重新跨入了引人注目的行列。无论是它的版式,还是它的内容,都达到了创刊以来的最好时期。上海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前进,《上海人大月刊》也在探索中提高。  相似文献   

7.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书香 《创造》2010,(11):80-80
推荐语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明了的书。它就是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易经》的诞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世界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无不易之理,《易经》从阴阳这一破获一切现象的密码开始,以"生"代"变",将天地万物统一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生不息之中,所以它不但可以预测,而且在阶段、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人类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呢?而知晓《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疑问,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大月刊》走过了20年的历程,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此,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翻开《上海人大月刊》的历史,它伴随着上海人大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走过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演出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中国残联6月17日举办了"心中的歌献给党"文艺演出。我社演出的节目是"红歌联唱":《南泥湾》、《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解放区的天》。这三首歌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主办的“郑道远长篇叙事诗《沉溺》作品研讨会”在秦皇岛举行。《诗刊》月刊主编,诗人林莾;《诗刊》编辑,诗人李志强、蓝野;《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作家胡军、著名诗人王燕生;民族出版社总编室主任,作家李有明;《感情》杂志社总编,诗人玄子明;河北省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14.
《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地下铁》、《森林唱游》、《蓝石头》……,随着一本本精美的绘本作品在大陆出版,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名字在大陆读者中已深入人心,拥有不少年轻的"粉丝"。新年来临之际,"几米星空特展"在北京时尚之地三里屯VILLAGE展出。这是几米首次在北京办展,展出60件绘本《星空》的原画作品及14位艺术家的跨界艺术品,给以青春、时尚著称的三里屯增添了些许文艺气息与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5.
刘群栋 《求索》2010,(4):162-164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文选》成书以来,对《文选》的研究代不乏人。隋唐时期,是《文选》研究的繁盛期,研究《文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清代,《文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以1988年第一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文选》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近20年来,《文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形成第三次高潮。当前的《文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的编纂者、《文选》的编纂及成书时间、《文选》的选本来源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等五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靖  石兰思 《传承》2008,(22):62-6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上海人大月刊》2010,(8):55-55
本刊第七期刊登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以普通游客身份深入世博园区调研的报道(见《上海人大月刊》第七期第46页"图片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现摘发部分读者来信。  相似文献   

18.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轶 《前沿》2010,(14):40-43
梁武帝萧衍的《易》学呈现多种思想并存的特点。南朝时,王弼《易》学影响巨大,萧衍《易》学思想主要宗于王弼,在与东魏李业兴的学术辩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萧衍本人学术兴趣广泛,对天象、律历等都非常关注。萧衍曾作《天象论》,认同"太极生两仪"是元气化生天地的宇宙生成过程,这是汉代《易》学的思路。不过萧衍又创建了有本体意味的"大体"概念,并且运用"体""用"的观点来解释万物运作,明显受到玄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萧衍重视京房《易》学的纳甲筮法,不但据此来批评郑玄的爻辰说,也以此来占筮。萧衍《易》学思想来源复杂,学术风格开放,多有创见,是南朝学术比较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