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伴随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亚洲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亚洲地区的新变化所提出的制度和理念创新,应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三个支柱。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在亚洲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和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2.
地区安全共同体具有自身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涵,体现出地区各国在促进共同体建构的安全意识以及共同安全理念的进化历程和结果,表现为地区国家间对安全议题和环境上的高度认同感,并塑造了相互间友好和平的关系。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是与政治共同体结合在一起的,是以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促进地区稳定与安全发挥了相当独特的作用。然而,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原则的局限性影响了东亚和亚太安全共同体建设进程,使之仍停留在相当初级的建构阶段,未能对增进地区发展与繁荣提供足够有效的和平红利。中国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只有在继承和创新和平外交理念的过程中,在多方面采取理性而积极的外交政策和倡议,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其他行为体共同建构起亚太可持续安全共同体,才能塑造总体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泛奥斯曼主义向凯末尔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转化中,格卡尔普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格卡尔普的基本思想包括:(1)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两大谱系,即"原始共同体"和"民族"."原始共同体"可分为4种类型:以氏族为基础的无差别的共同体;以氏族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共同体;图腾组织全面退化的种族共同体;衰退的原始共同体.民族分为神学的、法定的、文化的、曾经独立但又在后来失去独立的民族4个亚种类.(2)宗教认同是与帝国相联系的落后的心理认同;民族认同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先进的认同方式,从宗教共同体走向民族国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3)世俗民族主义思想,即:主张宗教与政治分离,反对宗教干预政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卡尔·多伊奇"安全共同体"理论中的一体化与合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出发,阐述了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存在"先一体化、后合并"与"先合并、后一体化"两种可能的路径选择,其中着重分析了韩国<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所设计的"先一体化、后合并"统一路径的内涵、特点及实施困难.  相似文献   

5.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区域性国际社会成员而言,国家认同和跨国社会共同体认同是最重要的集体身份认同。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并对地区局势乃至全球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东亚共同体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身份认同基础,但这种认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退化的风险。在目前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局势下,东亚一体化进程可以采取多轨道、多线路、多层次、多领域、以小促大、以民促官的方式逐步推进。其中,培养东亚各国及其国民的集体身份认同和构建东亚社会共同体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现在用得非常普遍 ,但是 ,国际体系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创立的 ,其中又分成强调规则和规范与共享文化价值两派。他们认为 ,国际体系是条件 ,是源泉 ,是最先存在的一种概念 ;国际社会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一种结果。中国学者在划分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界限时具有模糊性 ,实际上两者的发展关键是内涵指标不一样。学者布赞提出的国际社会是由异质性和同质性社会互动后产生的理论突破了西方文化统一全球的囿见。但是 ,国际社会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其先天性的弱点 ,过分相信和依赖规范、理性的大国间均势和统一的价值观的力量 ,无法重点性地构建和反映现实的力量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历史”阶段性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没有形成组织形态和权力关系的狭义共同体,其关照的范围是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延续自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并结合了时代与现实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实然的事物也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经济全球化是其经济基础,私有制普遍存在是其社会基础,高度相互依赖的国家间关系是其政治基础。共同命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世界各国应当确立命运相互依赖意识,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袁莎 《国际问题研究》2023,(2):26-41+123
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面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多重挑战。着眼于信息时代下的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共同体”新范式超越“零和博弈”旧模式,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须坚持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以把网络空间建设成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安全、责任和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纵横》2009,(4):112-112
1日,为期两天的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泰国海滨小城华欣闭幕。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以及作为共同体三大支柱的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相关文件。  相似文献   

10.
从规范的角度看,一个"区域共同体"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或"安全共同体",它建立在共同的特性、共同的政治意识和共同的理解之上,拥有强烈的集体认同、完善的制度框架、长期的共同利益、善意的相互帮助和持久的相互信任等特征。近年来,广为流行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包括东亚展望小组、日本和马来西亚分别提出的方案,总体上共有五大共同的主题,即"东亚共同体"应是"开放的"、"民主的"、"经济驱动的"、"东盟主导的"和"权力平衡的"区域共同体"。但这些主题在因果逻辑上有着许多致命的缺陷,从而导致这些构想本质上成为一种具有误导性的"虚幻愿景"。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23日,东盟第15届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东盟继2007年制定《东盟宪章》、2008年公布“东盟经济共同蓝图”、2009年3月出台“政治一安全共同体蓝图”和“社会一文化共同体蓝图”后,再次出台多项整合措施,但诸多迹象显示其困难增多,一体化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互利共赢性、均衡普惠性,沿线各国如能摒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霸权等,必将有效维护沿线网络安全。但是沿线各国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时也面临西方大国的掣肘、意识形态各异等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沿线网络空间共治权利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形成沿线网络空间共同利用的体制机制、补齐沿线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短板等构建沿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面临权力竞争、机制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挑战,需要循序渐进,从观念共识到共同行动,从机制对话到机制协调,从大国协调到机制统筹,最终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良好运筹,中国应该通过"双重协调"战略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近年来东北亚各国签署了多项能源合作意向或者协定,有的甚至是政府间协定,但总的看来,执行情况并不尽人意,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为区内各方所接受的合作框架。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现实基础,构建包含组织协调体系、信息咨询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生产储运体系以及共同市场体系的能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楼项飞 《拉丁美洲研究》2022,(6):16-31+154-155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良性互动与合作不断,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加,经贸合作在逆境下稳中有进,彰显了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从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框架构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拉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的实践,符合中拉关系发展现状以及共同利益诉求,其价值框架可以从强化“身份认同”与促进“互利合作”两方面进行话语构建,并认为中拉论坛和“一带一路”是丰富和完善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构建的主要平台。最后,对新形势下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路径和策略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为话语构建提供制度化保障;构建融通中拉的话语体系,提升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度;打造多元化传播主体和灵活的传播方式,扩大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18.
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 ,从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管道到中国东海油田开发 ,中日这两个同属于东亚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似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其中表现出的超经济性更值得人们关注。为避免恶性竞争给国家间关系及地区合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日两国有必要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 ,以合作代替竞争 ,认真探讨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在"逆全球化"现象升温、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周边总体稳定且有明显发展优势的新环境下,中国可以将周边作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侧重点,尝试构建"新型周边关系",进而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型周边关系是中国开始从参与者、建设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贡献者的新身份定位下,为了推动周边关系与时俱进、给周边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倡导构建的一种新的周边关系模式。新型周边关系以"亲、诚、惠、容"等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新的建设目标。中国要在"利益—责任—规范"为核心的新型周边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夯实周边利益根基,深化战略机制对接,打造中国外交战略前沿和新增长点;肩负起建设性大国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淡化周边疑虑分歧;增强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引领周边共同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规范;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在周边积极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此来构建新型周边关系和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缅甸成功担任轮值主席国,各成员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东盟共同体建设进程加快。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保持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关系。展望2015年,东盟将继续推进共同体三大支柱的建设,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对外合作关系,以期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