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沿海地区乃至广西全区的发展将按照更高的目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柳州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贯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战略,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工业功能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引擎,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体化的开放式跨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柳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是指建立在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以及全新的道德制度的基础上,即在努力使竞争关系服从于合作关系,使法律制度服从于道德制度,使资本权益服从于生态利益的生态合作社会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形式上和实质上需要相统一的生态公正与城乡公正。其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类自觉建构的复杂过程。在人类社会开启后工业社会进程的大背景大视野中,在当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一并走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的现实意义就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目标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策略破解日益彰显的城乡生态冲突,构建新型的城乡生态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明燕 《法制与社会》2011,(13):233-234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反思自身的行为方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区别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化,我们称之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求从理论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要求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来阐释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从而引发对当今生态文化的反思,通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化内涵的重新把握,为我国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金艳 《法制与社会》2013,(14):188-189,199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尹月香 《法制与社会》2010,(27):224-225
人类文明演绎至今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式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切联系。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又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巨大,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工业信息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而离析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基本形式。近年来,中国工业信息化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也比较突出。推进中国工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否则,就无法实现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行政不仅在于坚持"公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而且在于行政制度安排以及行政方式方法都具有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内容.在传统管理行政模式下的生态行政虽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已经存在诸多困境.而正在生成的以后工业社会服务行政为目标的服务型生态行政模式就是当代生态行政创新的必然选择和应有方向,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型生态行政模式构建中才能真正破解传统管理型生态行政模式中的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8.
钟宁  马塽 《法制与社会》2012,(16):189-191
建设生态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其涵盖的社会发展内容更广泛更动态化。建设生态社会是直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赤字和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它的生态建设重点从以往的环境治理、降低能耗等末端具化行为转向气候变化适应与预警机制的全面前置建设,从政府政策到群众生活,面向一切生态参与主体推行绿色社会变革。其内容包括公众共同生态责任建设,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行,适应性政策机制的建立及国际绿色合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步伐,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全民守法方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努力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法治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深化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地方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执法体系有待健全、司法保护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体系有待完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卿红 《行政与法》2010,(12):22-25
在环境资源问题较严峻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护,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应践行科学发展现,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导读:一帮少男少女频频对“午夜情侣”实施抢劫,柳州警方严密侦查打掉了这一特大少年抢劫团伙。令人震惊的是,团伙中年龄最小的成员竞是一名15岁的花季少女,小小年龄就与团伙“老大”同居,心甘情愿地充当其帮凶。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会结伙抢劫,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本文为你揭开这些故事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和严峻的治安形势,在日前召开的华锡集团治安保卫工作会议上,华锡集团以维护好企业稳定为中心,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为契机,勾画了明晰的综合治理蓝图。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发展各方面所需要的。生态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达成的条件。生态文明必将给社会带来一场从思想观念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5.
戚璨  赵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2,(20):181-182
20世纪70年代,随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西方国家发起了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绿色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思潮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考,从政治、经济等维度展望了通向未来社会的途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其前景如乌托邦般不容乐观,对此我国应批判吸收、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人人关系一直处于建设活动当中。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甘肃地域内实施。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就构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做一些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谢建雄 《法制与社会》2013,(29):281-281,283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刑事犯罪的力度,保持生态资源健康永续发展,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总体来看,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危害依然很严重。本文指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创造物质财富的任务,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显然离不开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来保障和推进,为此就有必要从生态法治的理论视角和高度来予以深入理解和领会。实行和实现生态法治须建立和健全完整严密的规则及原则体系。当前则应重点确立种际公正、代际公平、生态优先、污染者付费等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重点确立生态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济调控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恢复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