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面子”     
面子,也叫脸面。中国人对面子是看得很重的。“人活脸面树活皮”这句俗话,更把脸面看作生死攸关的大事。一个人,如果没了面子,便觉羞于见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还有因失了面子而自杀的。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在被刘邦击败之后,据说就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抽剑自刎于乌江,可见面子的重要。本来,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个好传统。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自束力,有利于自省、自重、自爱、自尊,  相似文献   

2.
面子问题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5):95-96
中国人办事讲究面子,而面子最初代表的其实就是人的一张脸,因而才有了所谓脸面一说。综合词典以及“百度百科”中对面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脸;面颜体面;光彩照人;情面、情分;物体的表面;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中国社会中存在并运行的“潜规则”……面子还指在人生过程中步步高升,借由自身成功和他人夸耀而获取的名声,也是借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在具体表现方面,往往给了一个人面子,就是尊重了这个人的人格;而扫了一个人的面子,就是无视了这个人的自尊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轻视乃至于蔑视。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中国人历来是很看重“面子”的。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也不过乌江,是为了面子;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上是出于对陈圆圆之情,实际上是因为戴了“绿帽子”,也是为了面子:韩信“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这丢尽面子的事,却激励他日后为自己挣回了天大的面子。“面子”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确实是很重要、很微妙的东西。因此,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4,(13)
撕一撕“面子”又何妨“给点面子嘛。”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有的人劝人干杯说这句话,求人办事说这句话,甚至为违纪违法者说情时抛出的也是这句话。而不少人确实较看重“面子”,有的领导干部就是在“给点面子”的乞讨声中,做了面子的俘虏,喝了不该喝的酒,吃了不该吃的饭,做了不该做的事。既然“乞讨面子”不是一种好作派,所以对付“面子乞丐”,有时撕撕面子又何妨。(杨润)诚实永远是政府的上策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广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官员上课,他在谈及政府应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指出:“诚实永远是上策。”道出了现…  相似文献   

5.
“面”,《说文》的解释是“颜前也”,也就是说自额以下,通谓之面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脸”。“面”的含义颇多,而“面子”正是其引申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即“脸面”。中国人最注重“面子”,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礼义廉耻,都是对人们“面子”的质的规定。时至现代,“面子”更  相似文献   

6.
小议面子观     
小议面子观雷登荣对于“面子”,尽管见解不尽相同,却人人都爱“面子”。有的领导干部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头面人物,“人大面大”,自然更应该要些“面子”。然而,往往有些“很要面子”的同志,却常常“很丢面子”。一是见“面”必争。凡事都争自己说了算,“老子...  相似文献   

7.
众生皆有“面子”。每个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是从社会关系中增强自己的“面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的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于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社会角色不同,决定了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面子”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面子”历来被中国人所看重。三国时期,袁绍统率十万大军伐曹,谋臣田丰陈述利害,劝他“不如以久待之”。袁绍认为田丰伤了他的“面子”,不但拒绝田丰劝告,还把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之战果如田丰所料,袁绍大败而归。袁绍对此不但不深刻反省,反而又为顾其“面子”下令把田丰杀了。袁绍要“面子”不要真理,也就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爱面子的中国人美学者斯科特·迪·赛里格曼最近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爱面子的中国人”,就他的所见所闻,形象地批评了某些中国人过份看重“面子”的心理。斯科特在文中指出:“面子”是影响中国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之一,而另外两个因素金钱和权力有时也是为了争...  相似文献   

10.
11月16日《西部商报》曝光了甘肃省甘谷县交通局副局长程友谦暴打一名初中生致其住院的野蛮行径。程友谦因怀疑甘谷二中初二学生刘永杰打了他的儿子,便开着一辆警车来到学校,当着几个老师的面殴打刘永杰,而后将其带回家中继续殴打。面对记者“学校为何轻易同意别人带走学生”的提问,有当时在场的老师回答说是“考虑到领导干部的面子问题”。领导干部的脸虽与一般人差不多大,面子却要大出许多。但领导干部的面子再大,能大得过一个学生的健康与尊严吗?在这几位老师心理的天平上,领导干部薄薄的一层面子远比一个学生的健康与尊严有…  相似文献   

11.
当今,有的人对“面子”看得特别重,尤其是个别位高权重的人更是如此。他们穿衣要名牌,吃喝要高档,乘车要豪华,外出前呼后拥,到会必做指示。与之相反,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却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轻,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考虑大局、考虑事业、考虑别人。在这一方面,彭德怀同志为我们树立起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领导二议     
领导班子开会,研究问题,有时会出现第一把手的意见被大家否决的情况。此时,作为一把手就应冷静“三思”,“三思”之后,对于自己的意见就不要坚持了,应该诚心悦服地服从大家的决议。君不见“一人不过二人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但往往有的一把手放不下“架子”,丢不下“面子”,随心所欲地宣布休会,以后再议。会后又一个个分头做工作,直到勉强形成决议。  相似文献   

13.
万民 《党课》2007,(12):124-125
一忌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新农村建设包括乡村制度的建设、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这么说,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面子”;而上述几个方面是“里子”。“里子”结实了,“面子”才能真正挺起来。  相似文献   

14.
“面子”的本意是指附着于“里子”(事物的内质)之上的表皮和外壳。“面子”的引申义主要有两层:一指“情面”,二指“脸面”。情面乃“人情”也。人情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其在现形式多样与实际功能各异自不必细说;脸面与人之尊严有关。尊严,有人视其如同生命而倍加珍重,有人则视其如同草芥而不屑一顾。由此反映到人的脸面上,就有“薄脸皮”与“厚脸皮”、“要脸皮”与“不要脸皮”之分。只是,从“要脸皮”又引申出“假脸皮”,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专喜欢挖空心思地大做面子文章,欺下瞒上,沽名钓誉。报载,在河北省馆陶县县城一条颇具现代风格的大街上,两侧房屋整齐划一,外观十分雄壮、漂亮。但仔细观察,这些房子只是一堵堵门窗俱全的墙壁,表面门窗油亮,窗帘在风中摇曳。然而,谁会想到,这风格迥异的房屋,竟是馆陶县个别官员造假的杰作,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体现馆陶县县城繁华发展的面子”、“体现自己的政绩”。当然,县城的“面子”是一时撑起来了,也着实风光了好几天。然而,透过“面子”便不难发现,那一颗颗私欲膨胀而虚伪的心。他们吃着…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12):47-47
一是处理好“里子”和“面子”的关系。目前,一些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重视“面子”工程,偏重于抓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而对如何抓好农业、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实招少,重点不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是同等重要的四个方面,它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四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  相似文献   

17.
曾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当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便将当地老百姓贫苦度日的情景拍了录像片让上级领导偷偷看。上级领导问为什么?这位干部叹了口气说:“我搞了这盘录像,大家议论纷纷,说我给共产党抹黑。”上级领导很生气,说这是哪儿的话。这位干部拍摄真实反映当地老百姓贫困状况的录像,按说与他的“面子”也很不光彩。你这干部怎么当的呀!一些热衷于搞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莫说会千方百计掩盖真实情况,说不定还会制造出假象来欺下瞒上。然而,这位干部却勇于把真实情况告诉上级领导,并没有考虑对自己“面子”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面子”,就是指人的脸。人的喜怒哀乐、气质风度、道德修养、思想内涵、人格尊严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脸面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没少在脸面问题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把整治“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作为专项整治内容,如何从严从实整治?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