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2.
青年文化是青年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指的是被青年社会的成员作为合适的行为导向所认可的、并共同具有的规范、观念态度和习俗,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关于青年亚文化的争议关于青年亚文化,加拉赫(Girallagher,1979)的观点是,遵奉与成人价值观念相反的友伴群体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学。青少年在那里组成一个小型社会,他们大多数的重要交往是在它的内部,与外部的成人社会只有很少一些联系。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呆在学校,并参加越来越多的课外活动。与成人世界的隔离,使他们发展了与成人不同的、具有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系的亚文化。作为生活在一个被隔离了的社会的结果,出现了能得到友伴认同但不为成人所同意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3.
冲突管理思维对社会秩序的偏执性追求、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管控,损害了青年亚文化的自运行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协调治理思维主张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分类治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宏观引导与微观规范相结合、平等互动与协商合作相结合、动态均衡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和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圈子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为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演化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在中国,圈子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理基础,其价值理念与运行规则从社会领域向政治生活场域的渗透,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对党内关系的解构与异化、权力腐败的诱致与扩散,使政治生态面临劣质化风险,应从观念改造、清除特权、消解主要领导干部“被围猎”困局、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落实主体责任、提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力等方面构建防治党内关系中圈子文化蔓延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韩敏  卢松岩 《理论导刊》2023,(7):124-128
进入后亚文化时代,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范式逐渐丧失解释力。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可以发现,当下中国“粉丝”身上表现出典型的伦理特性,即融合与离散的主体性伦理、陌生与亲密的亲缘性伦理以及游走于“丧”与“燃”两种情感之间的国族性伦理,但也存在着主体性、文化性以及交往上的伦理困境。对此,可借鉴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濡化”概念,从父辈与子辈的代际濡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文化濡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濡化出发,引导中国青年亚文化群体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校招生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招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看好,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渐趋合理,长期存在的激烈升学竞争有所缓和。这是加快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家为了解决由于招生过程中两类计划形式所导致的两种收费标准、两种录取分数线的“双轨制”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困难而提出了“并轨”。所谓“并轨”,是指以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为标志的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它在招…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义”和“利”的统一西安联大孟晓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性质与社会内容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义和利的统一。何谓“义”?“义者宜也”(孔子),“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这种事之宜、行之宜,都是指“正义”,即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剑兰 《学理论》2009,(17):162-163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必然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这种多元文化境遇中,带给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宇  肖志远 《理论导刊》2023,(6):121-128
网络亚文化是高弹性网络场域中生成的一个个现象级文化景观,具有动态流变性、价值多元性、虚实变换性等个性特质。网络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使原本难以衡量的文化资本通过“流量”变现实现了价值转化。其中,资本变现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驱动力,正向赋能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整饬力。为应对网络亚文化精神迷失、消费混乱、边界缺失等问题和隐忧,亟须从人文互化、刚柔施策、发展指向等实践向度上综合矫治,以推进网络亚文化精神重塑、消费正向、生态净化、高质量发展,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崇善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青年同辈群体“把子”研究──以西村为例尚会鹏一传统村落社会中的“把子”集团及其功能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重要,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学校。同辈群体内一般有一套亚文化规范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富裕,改革进入了矛盾冲突的多发期,贫富差距和遏制腐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反腐败作为保障分享式发展的基础环节,不仅要惩戒贪腐,而且要提供一个公平、透明和利益分享的公共秩序,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并且富而有礼。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看能否在既得利益、权力和人情的复杂纠葛中探寻到腐败扩散的机制,进而通过制度推进和公民参与来阻断它并进行主动防御。这便是公民文化框架下的防腐扩散机制。它包括微观结构上的资源开放、规则透明、问责制等流程,和宏观秩序上基于“民治才能民有”的制度建设和形成“人人起来负责”的参与氛围。这种微观结构与宏观秩序的互动,将有效稳妥地解构既得利益圈子,使熟人文化走向公民文化,形成对腐败的普遍抵抗机制,从而克服古典治理的困境,冲破“历史周期率”的命运,最终完成中国社会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唯上是从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就是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具体行为。“官本位”意识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一个地区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越浓,科学发展阻力就越大,政治风气就越差。近年来,思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但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触动,“民本位”思想仍然没有得到确立。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除破“官本位”意识,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4.
牟鑫 《学理论》2010,(24):141-141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推动,然而伴随着不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主流文化的新陈代谢,却也不断模糊了人们认识主流文化的视野,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何正确认知我国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对提升主流文化意识,凝聚民众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对我国阶级结构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张丽曼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民主,和一般的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要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马克思“社会关系”人思想提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认识基础,马克思“社会结构”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秩序的范式,马克思“物质性”思想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实践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生经商行为已蔓延成一种风气,尽管当前知识不断“升值”,一部分曾经“下海”的学子们又重新“上山”;但仍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经商活动,使得下海经商的热度有增无减。 笔者认为:大学生经商不仅是一种校园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英格(1960年)指出“亚文化规范发展的地方,是对抗价值观形成的场所,它直接影响亚文化的构成,并且会  相似文献   

18.
孙晓倩 《学理论》2010,(5):32-33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行于世界各国、重在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积极地影响大众思维和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关切人类命运,预测方法科学先进,重于介入社会管理。由于受启蒙发展的规律性限制未来主义思潮有其自身的不足与局限,但其中生态学流派代表人物丹尼斯·米都斯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流行文化,而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其“阶层分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分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反映,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群体性事件呈现增长态势。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