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文汇>20年历程中,编辑同志在通联、编改、校对、发行等方面,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使她在如林的刊物丛中成为一枝秀葩,为存史、资政、育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秦英 《前线》2011,(4):18-20
《前线》是1958年11月由北京市委创办的理论刊物。1966年5月,《前线》主编邓拓因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而含冤逝世。不久,《前线》编委会被撤销,《前线》停办。在“文革”中,由彭真亲自撰写的《前线》发刊词《站在革命建设的最前线》被批判为“彭真独立王国的反党纲领”。  相似文献   

3.
黄枏森 《前线》2008,(11):60-60
《前线》杂志自50年前创刊,我便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北京市委的理论刊物,它从创刊之日起就表现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作为《前线》杂志的作者,我长期感受到它在这方面对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光远 《前线》2008,(9):59-60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前线》杂志走过了50年历程。 50年来,《前线》杂志一贯秉承发刊词的宗旨,始终站在党的理论宣传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前线,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政治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力求‘解渴’、管用”的办刊方针,几代前线人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影响日益深远和扩大。 值此《前线》50华诞之际.众多老领导、老作者、老读者、老编者、老朋友,抚今追昔,不仅为了纪念,更是对《前线》提出了殷殷期望,为《前线》越办越好出谋划策。 本刊特开“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专栏,摘要刊发这些文字,以示激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5.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6.
董颖 《前线》2008,(12):23-24
今天,对《前线》杂志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958年11月25日,《前线》杂志正式创刊,至今整整50年。  相似文献   

7.
霞飞 《世纪风采》2007,(11):31-31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9.
陈汭平 《党的建设》2012,(10):15-15
一转眼,《党的建设》30周岁了。我是《党的建设》的忠实读者。每逢刊物到手,我便如遇良师,如会益友,开始手不释卷地捧读,从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0.
白介夫 《前线》2009,(7):42-43
1978年到1986年,我担任了7年北京市的常务副市长,主要抓教育、卫生和体育工作。在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想起当年的几件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1.
祁金利 《前线》2013,(9):80-81
北京市委机关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创刊55年来,形成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开门办刊的作风和品格,成为党刊领域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刘晓凯 《党的建设》2012,(10):17-17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党的建设》创刊30周年!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作为《党的建设》的忠实读者和发行员,能在她30岁生日的:博庆时刻,将自己心中的丝丝情怀和点滴感悟奉献给我的这位良师益友,心中充满了激动之情和喜悦之感。  相似文献   

13.
贾若瑜 《湘潮》2012,(11):37-38
两次巧遇,竟成永别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巧往往出于不曾预料而遇之事,其实这偶遇巧合之中常常蕴含着必然。“文革”期间,我两次遇见彭德怀都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场合,虽是匆匆一瞥,却像块镌刻的石碑一样隽永长存。自庐山会议之后,彭老总被分配西北后,我们就没有见过面了。  相似文献   

14.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5.
华小勇 《湘潮》2012,(6):48-48
“文革”期间,周恩来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交谈时,十分沉痛地说:“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别井到国外去。我很难过。”  相似文献   

16.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17.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前不久,袁成亮在《党史天地》撰文就此作了披露。现予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初夏,六安地委根据省委关于"编写皖西革命史,修建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指示,组织编写了《皖西革命史》初稿,并决定召开审稿会,邀请当年主要领导来六安座谈,着重研究皖西革命斗争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史稿进行审定。郭述申1929年作为  相似文献   

19.
有奖问答     
半山 《前线》2014,(7):127-127
2014年第5期获奖名单:安然11010419881231XXXX曹海军11010819641025xxxx董雪玉11010619540228XXXX范有余23262219640730XXXX刘增信11010419530306XXXX王殿林11010619590701XXXX王贺梅13112519860419XXXX王昌法11010219290819XXXX张莹11022119871114XXXX张兰英11010419620812XXXX。  相似文献   

20.
李筠 《前线》2008,(9):60-61
今年是《前线》创刊50周年。我作为《前线》的老工作者,对《前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想《前线》的点点滴滴,有很多事情值得追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