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学说所致力的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全部的社会人生思想主张都是由其道论伸展而成。《庄子》道论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庄子》的艺术思想是其道的学说在艺术方面的体现和延伸。 一   《庄子》之道的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艺术论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调。   庄子学派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一切出自天然,自然而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一切又都在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曰天地无…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来源于“古之道术”的天道自然无为哲学思想。天道”重要的品德是自然无为。天道对于万物创生和养育的功能,是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的;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通过一些能够体现天道的基本精神的“圣人”得到贯彻的。老子通过圣人按其自然无为思想,构建理想的“小国寡民”和谐社会,体现他的“怀古”情结和对古代氏族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人身修养策略和社会和谐思想,从形而上的角度,对个体生命意义与价值、社会和谐的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复归人与万物的自然天性,使人与万物在和谐共处中,享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及灵慧,从而获得逍遥人生.庄子的"致和"思想,对解决当代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黎源 《探索》2002,(6):106-108
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内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探讨庄子心灵深处的尖锐矛盾——想“有为”被迫“无为”,有利于揭示庄子虚无主义“无为”处世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鲲鹏展翅的说法,庄子给了我们一个自我调理和自我提升精神境界的参考和启示,并表达出一种精神的高超、一种精神的超越、一种精神的独立。有人常常说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原因就在于,庄子的理论要点在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思想,来拯救自身,来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自主。庄子说的自由与自主状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最早提出来的。就老子、庄子把“无为”作为一种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相统一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现象;以及在  相似文献   

10.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9-9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野,尤其对于他的“无为”思想,人们一向关注较多,但是,就“无为”的含义而言,人们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比如有人以为“无为”就是“不为”,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使“无为”成了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这显然是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呢?要正确理解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他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中去。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他的道包括“天道”、“人道”两方面,老子认为天道和人事都应该是“无为”的。 首先,“无为”是一种天道观(即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说,自然界的规律,不用争就会取胜,不用声张就会有应答,不用召唤就会到来,看来好似松懈疏散却善于安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说自然界养育了万物却不把持万物,故而作了万物的首长却不宰制万物,这正是自然界的“玄德”,也就是“天道”的最高境界。由天对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有”“不宰”,可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庄子,就不免让人想到他那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字,他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傲视万物的潇洒个性。庄子在人格上是完整的,这种充满自信的完整渗透到他的每一次言行。也许是天生的浪漫主义性格吧,庄子的桀骜不驯和行云流水般的洒脱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庄子,这种心灵的共振可以超越漫长的时空,超越一切形式的束缚,包括语言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任何真正反映生活本质、真正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都是以遵奉现实主义精神为前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要实现繁荣与发展,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史诗式的鸿篇巨制,就必须真正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精神,真正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实现题材、形式、流派、风格与创作方法的多样化。现实主义是创作方法,更是思想原则和美学精神。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诸方法中虽然是一种基本的、主要的创作方法,但它显然不能“唯我独尊”,不能具有排他性。每个创作主体在创作实践中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具体作品的创…  相似文献   

13.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丽 《求实》2003,(Z1):91-92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又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呈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出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重生轻物”、淡化名利、超越现实、追求人生自由而平等观点。 道家人生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里,道家和儒家一样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12,(6):63+66-63
不规则的水塘,堤上自由生长的植物,俯身劳作的村民……南方乡间最常见最质朴的生活状态。于画家雷波而言,这是家乡留给他的不灭印迹。正是这种无法挥散的土地情结,孕育了他朴质的创作风格。在这幅名为《郊外一石埠》的作品中,雷波用真实自然的笔调,再现了陪伴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笔端流露出的却是那份积蓄已久又平静如水的思绪。而其中。烈日下泥土里恣肆伸展的植物更让作品洋溢着生命的奔放。欣赏这幅作品,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画家将对家园浓浓的眷恋化为对生活如歌的赞颂。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主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突出特点,也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点。庄子不仅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而且第一次对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异化提出强烈抗议,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与独立。并通过对人的本体(即“道”本体)的追求,第一次把自由,与人的本质、人格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其独特的即与儒家不同的思想内涵,树立了中国古代理想人格学说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70余年的创作生涯,几百幅反映民生、描绘自然的木刻作品,他是目前健在的年纪最长的中国版画泰斗。  相似文献   

18.
杰斐逊的民主理论直接来源于英法启蒙思想,亦与古希腊罗马古典思想渊源深厚。自然权利是杰斐逊民主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他用幸福权取代财产权,丰富了自然权利学说,并首次将其写进官方文件。基于自然权利,他肯定人民的革命权,歌颂反抗精神,反对暴政,倡导人民主权,强调多数原则,开创性地将代议原则提升为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将追求政治自由、经济平等、以小农为主体的理想共和国作为实践民主理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12,(2):61+74-61
国画《母亲看我画小平》是袁武于2004年创作的作品。袁武,1959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袁武始终坚持现实题材的人物创作,那些能够打动他的人物都是他表现的重点。品读袁武的作品,总为画中人物的真实而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20.
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与内外规约性的互动是对辨证法运动发展规律最具有特点的展现。在中国与西方,辩证法以两种不同的演示逻辑展现着事物发展的规约性与超越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看到内在与外在的规约性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主体内在超越的自由精神,将辩证法的“真理”等同于自然,主体的超越自由成了对自然的顺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过分强调了主体内在超越性的作用,从康德的“先验辩证法”经过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危险跳跃,最终形成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从而将主体内在的超越性“极端化”。马克思的“合理形态”辩证法正是在继承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基础上,以实践契合规约性与超越性,从而达到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